過去說起雲林,總給人「又老又窮」的印象,但隨著臺大醫院雲林分院扎根地方邁向第19年,一步一腳印,翻轉偏鄉醫療資源不足的困境。除了第一線的醫療團隊提供民眾醫療服務,以及醫事人員在背後穩定醫院行政運作之外,在這當中還有一位穿針引線的靈魂人物——院長室顧問林宏茂醫師。經歷省立雲林醫院、署立雲林醫院到後來的臺大醫療體系,林宏茂顧問帶領同仁一同參與醫院不同階段的變革,各項重大方案與業務的執行,都少不了他默默投入的身影。
那時候也是一種抉擇啦!」回憶當年返鄉,林宏茂顧問說得雲淡風輕。1985年他
從陽明醫學院(陽明交通大學前身)醫學系畢業後,進入臺北榮民總醫院接受訓練。之後,因為爸爸一句「家裡也要有人照顧」,身為長子的他責無旁貸,就這麼回到雲林,進入當時的省立雲林醫院服務。那一年,是1994年。
在那之後,林宏茂顧問一路見證雲林醫院從省立、署立到後來改制為臺大醫院雲林分院的過程,自身也從執刀醫師轉換跑道為行政管理,站在不同的位置上看待家鄉的基層醫療系統建設改革,格外點滴在心頭。
憶當年遠地就醫路迢迢
雲林的急重症醫療資源匱乏,早已不是新聞。1995年健保制度實施,醫療生態環境丕變,一波波的醫師離職潮,讓返鄉沒多久的林宏茂顧問隨即面臨難關。
他提到,全民健保制度對規模不大、地處偏僻、招募醫師困難的省立雲林醫院,在經營上是很大的挑戰,「醫師不是選擇自行開業,就是轉到大型醫院。」隨著醫師不斷流失,人力最緊繃之際,如果要在這間偌大的醫院找外科醫師看診,竟只剩下直腸外科的林宏茂顧問和一般外科的楊進發兩名主治醫師。回想那段苦撐全場的日子,林宏茂顧問形容為「相依為命」。
從省立雲醫到1999年精省後改隸行政院衛生署的時期,全縣只有一部核磁共振儀器,急重症加護醫療設備付之闕如,縣民需奔波至外縣市就醫,極為不便,連當時的雲林縣縣長蘇文雄都深受醫療資源不足所苦。
曾有一次,蘇文雄縣長曾因食道靜脈曲張出血被送到醫院急診,隨即以直升機送至臺北就醫。擔任隨行醫師的林宏茂顧問對此頗有感觸,「雖然人人都說生命無價,人生而平等,但現實生活中的市井小民若遇到相同處境,哪有辦法在短短一小時內趕到臺北?」
但也正因蘇文雄縣長這段切身之痛,看見地方的需求孔急,讓他積極引進醫療資源,希望改善雲林鄉親到遠地就醫舟車勞頓的負擔,他找上當時的臺大醫院李源德院長,「雲林像我這種病人還很多。」他懇請總院南下支援。終於在2002年,以蔡瑞章教授為首的第一批臺大團隊進駐雲林加上後續支援團隊,和署立醫院時任院長呂源三合作無間,更在2003年成功度過SARS危機,大幅提升地方醫療量能。
見證轉型篳路藍縷
2004年,為解決雲林縣醫療資源缺乏的現況,衛生署進行改善公立醫院多元經營計畫,方案之一就是將署立醫院交由醫學中心來經營。值此時空背景,再加上先前的機緣,署立雲林醫院幸運地由臺大醫院承接,成為其醫療體系的第一個分院。
當時醫療團隊亟需重組架構,慢慢磨合,林宏茂顧問也在院方調派下一肩扛起外科主任的重責,接受管理課程訓練。這段歷程,讓他意外發現自己對行政事務還挺感興趣,更在接下來的2005年轉職到行政領域,擔任醫務祕書。其中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處理醫療糾紛,對他而言,不啻是「一開始的震撼教育」。
「早年制度不像現在這麼健全,遇到醫療糾紛,只能從中不斷協商。」林宏茂顧問提到,特別是不同的事件中難免有地方勢力介入,龍蛇混雜,背後關係極其複雜。對醫療工作者而言最怕案件進入司法程序,那就是一條漫長辛苦的道路,但碰到無理的要求,也只能由司法程序來排解爭議。
儘管箇中困難艱辛不足為外人道,但他把每個案例都當作學習,爾後,引進臺大總院的做法,慢慢將制度建立起來,即使再發生類似情事的醫療糾紛,在如何處置的SOP上也有前例可依循。
輔佐歷任院長完成階段性目標
接下行政職務後,林宏茂顧問歷經了4任院長,包括擔任醫務祕書一職,時任院長為黃世傑教授;2010年他接任副院長,時任院長為王崇禮教授;以及2016年之後改任院長室顧問迄今,院長由黃瑞仁教授到現在第六任的馬惠明教授。對於歷任領導者的風格以及院務上的重大推進,可說是如數家珍。
比如黃世傑院長6年任期中,從硬體設備改善著手,大刀闊斧,引進醫師,充實門診、急診及重症醫療,更舉辦國際研討會促進學術交流。最重要的里程碑,當屬虎尾院區第一期醫療大樓在2007年開始營運,省去周邊鄉民奔走斗六院區的辛苦。
王崇禮院長任職後,遭逢全國性護理人力短缺,雲林分院也無法獨善其身,林宏茂顧問記憶猶新,「當時虎尾院區甚至被迫關閉多間病房。」院方陸續改善工作條件,爾後成立全國首創護理師快速反應小組(Rapid Response Team,RRT),減輕護理師負擔。除了順利解除危機,王院長也推動院內醫療資訊系統的改制,為日後的智慧醫療打下基礎。
此外,王崇禮院長接任前,衛生署已停止補助,因此他對於財務的調度運用特別謹慎,林宏茂顧問以俗諺「一個錢打二十四個結」來比喻王院長的節儉。頂著臺大管理學院EMBA學歷的王崇禮,曾協助總院參與JCI國際醫院評鑑,他將自身擅長的管理概念帶到雲林分院,使院務蒸蒸日上。梅迪奇中心和梅迪奇讀書會也是在這段期間由他首創,「讓大家可以放下各自不同的身分,在醫院創造一個跨領域溝通的環境。」林宏茂顧問指出,腦力激盪的成果應用在工作的提升上,「也可以說是一種TQM(Total Quality Management,全面品質管理)。」
林宏茂顧問認為,到了黃瑞仁院長這一代,承先啟後,讓醫院再上一層樓,有多項特色醫療逐漸成形。「好比林穎聖主任的超顯微淋巴重建手術,全國找不到幾個人能做,王律鈞主任的視網膜手術,在國內也是名列前茅。」他語氣中有難掩的自豪。
在林宏茂顧問眼中,黃院長慷慨熱忱、與人為善,這份「人和」讓他和產官學界相處融洽,對於雲林分院在疫情期間推動分級醫療與雙向轉診大有裨益,聯手在地基層院所,成功打造區域合作典範。
期許未來的醫療願景
回顧不同職位的歷程,林宏茂顧問謙虛道:「就是不斷學習,在學習中成長。」意外事件對他來說就像是訓練十八般武藝的劇本,從中學到危機處理、風險管理。站在過去經驗的肩膀上,遇事也就更駕輕就熟,而他的下一個重責大任,就是虎尾院區醫療大樓二期工程。
林宏茂顧問指出,2004年臺大醫院雲林分院心臟血管醫學中心成立,靈魂人物是當時接任副院長的黃瑞仁教授,此後完成的心導管檢查、治療及開心手術不計其數;肝膽醫學中心在歷代主任持續精進,提供先進的醫療;在前任陳健弘副院長經營下,更在大埤、元長等偏遠鄉鎮成立C型肝炎外展門診,讓雲林鄉親減輕「肝」苦;「而虎尾院區啟用後成立的腫瘤醫學中心,當時是黃世傑院長親自籌辦,對此投入相當多心力。」
他並透露,現階段馬惠明院長任內的幾個重要目標,一是繼續投入智慧醫療,二是虎尾院區二期擴建計畫,三是在斗六院區,目前文化中心停車場(未來將移撥給學校)興建高齡長照的旗艦機構, 搭配學校雲林分部建置「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發展可作為全國標竿的高齡醫療。待虎尾二期醫療大樓建設完成,虎尾院區和斗六院區就有如Double Center(雙中心),「兩邊都能做急重症處理,但項目是互補的。」
2023年雲林分院首度獨立招募PGY(醫學系畢業後,須先接受「不分科住院醫師」的訓練),林宏茂顧問認為,只要年輕醫師肯學,不管到哪兒都是海闊天空,也期待著住院醫師能在此扎根,「雖然這裡是島嶼的邊緣,但我讓自己發光發熱,一樣可以照亮全世界。」
身為雲林子弟,深耕家鄉近30年,林宏茂顧問看見了雲林分院如何在歷任領導者的帶領下,順利改制,從方向感的確立、向心力的凝聚及使命目標的達成,一關過一關,成為雲林縣醫療龍頭,持續朝著「民眾最信賴的大學醫院」與「成為醫學中心」的兩大願景邁進。
林宏茂顧問醫師
- 現職
- 臺大醫院雲林分院院長室顧問、企劃室主任
- 學歷︱
- 國立陽明醫學院醫學系畢業
- 中國醫藥學院醫務管理研究所碩士畢業
-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工程及管理博士
- 國立臺灣大學管理學院EMBA
- 經歷
- 員山榮民醫院外科(1987-1989)
- 臺北榮民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1989-1994)
- 省立雲林醫院外科主治醫師(1994-1999)
- 衛生署雲林醫院外科主治醫師(1999-2001)
- 衛生署雲林醫院外科主任(2001-2004)
-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雲林分院
-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雲林分院副院長(2010.08-2016.07)
-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雲林分院兼代外科部主任(2004/4/1-2005/7/31)
-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雲林分院醫務秘書(2004.12-2010.07)
- 專長
- 大腸直腸肛門外科、大腸直腸癌的臨床診療、肛門疾病診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