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營養室 吳珮如營養師
WHO在1968年發表的營養與感染的相關性中,認為營養不良與感染有協同作用。在攝食不佳的狀況下會導致體重流失,進而降低免疫力。黏膜的損害則會增加致病原的入侵及阻礙兒童生長。疾病對於個體的營養狀態產生負面影響,造成身體對於感染抵禦降低,因此營養和感染兩者會互相影響。營養不良造成對疾病敏感性增加;同樣地感染也會影響營養狀態造成營養不良,最後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不正常的營養狀態會增加感染的風險
肺結核便是一個受營養狀態影響的感染疾病。目前仍是開發中國家主要造成死亡及疾病的主因。另一個和營養不良相關的感染疾病是麻疹,雖然目前已有疫苗問世,但麻疹仍在世界各地的兒童中造成嚴重感染及死亡。除了營養不良外,過多的熱量攝取對於傳染疾病也是不良的影響。像是2009年H1N1期間,肥胖被認為會有較高的疾病感染率。在許多呼吸道疾病中,較高身體質量指數(BMI)也被認為有較差的疾病防禦率。是故,不正常的營養狀態泛指不及與過多。
感染對營養狀態的影響
在疾病方面尤其是感染性疾病,如:肺結核或瘧疾,通常會造成身體宿主的生理壓力而導致高異化代謝。高異化代謝指的是宿主對於營養素的需求高於平常的基礎代謝所需,進而相對性地造成熱量、蛋白質及營養素的不足,需要給予額外的補充。在各類營養素中醣類、脂肪及蛋白質通常是用來提供熱量及身體結構所需;而維生素、礦物質則是用來調節代謝反應,包含賀爾蒙的平衡。
營養代謝與感染
那麼有哪些營養素對於預防或對抗感染有幫助,感染時熱量又要如何控管呢?
●適量的熱量攝取:身體的主要熱量來源為醣類。醣類在吸收消化後會變成葡萄糖為身體所利用。除了做為能量供給外,在體內也會和胜肽結合成醣蛋白。醣蛋白是各種免疫反應的基質,是故在免疫部分醣類也扮演著重要角色,但也不是越多越好,目前證據顯示在感染的情況下若攝取過多的熱量,對於免疫功能反而有不利的影響。
●蛋白質:在高異化代謝的狀況下,體內蛋白質會提供做為醣質新生的基質而造成瘦體組織的耗損。當體內蛋白耗損超過20%時,生理功能便會開始呈現缺損進而增加了死亡率,故在感染及身體復原期間,蛋白質量皆需增加。
●麩醯胺酸:在高異化代謝的狀況下為一必需胺基酸,是一種與免疫相關的營養素。目前消化道的完整性被認為是免疫的第一道防線,而麩醯胺酸可直接做為腸道細胞的營養來源維持腸道消化器官的完整性,進而幫助消化、吸收及利用其他營養素。無論在何種狀況的感染疾病皆可協助維持腸道細胞的活性。
●維生素D:參與廣泛的免疫調節功能。影響範圍包含單核球、巨噬細胞跟樹突細胞,生成發炎細胞激素及活化後天性的免疫反應。在維生素D缺乏族群中補充維生素D可預防Covid-19的感染風險。維生素D的補充還可預防其他感染疾病;如:肺結核、上呼吸道感染、C型肝炎及人類免疫缺乏病毒。依目前最新的國民營養調查來看,維生素D攝取不足的狀況相當嚴重,女性各年齡之攝取不足比例高達4至9成,尤以13~44歲最為嚴重,男性以13~44歲高達6成最為嚴重。
維生素D在天然食物中含量較少,可藉由日照生成。食物主要來源為鮭魚、鮪魚、魚油、肝臟、起司、蛋黃及強化的穀物。菇類是唯一植物性維生素D的來源,含量視菇類生長期間接受日照的長短而定。
●維生素E:調節T細胞功能。生成免疫球蛋白、前發炎細胞激素與趨化因子,同時可改善氧化壓力、增加對某些細菌性致病原的免疫力,以及增加對流行性感冒的抵抗力。食物來源包含了堅果類、蔬菜油、深綠色蔬菜,如:菠菜、青花菜等,以及部分經強化的穀物。
●維生素K:在抗氧化壓力的預防佔有一席之地,可避免發炎物質對宿主身體的傷害,同時具有抗發炎的特性,可減少發炎物質如:TNF-α、IL1-β的生合成。維生素K的衍生物可抑制活化T細胞的增殖反應導致細胞凋零的發生。食物來源有蔬菜油、豆莢類及深綠色蔬菜。
●鋅:鋅的缺乏會影響B細胞淋巴生成也會導致胸腺萎縮而減少周邊血液中T淋巴球的數量,但不適當的鋅補充則會造成肝臟無法適當釋出維生素A,反而會造成生長遲滯、吸收不良症候群、流產、新生兒死亡及先天性畸形。目前在肺結核、克隆氏腸炎、腹瀉疾病、肺炎及重症患者身上皆發現有較低的血液鋅濃度。食物來源則有紅肉、家禽、海鮮、堅果類、豆類、全榖、乳品及其製品。
結論
整體而言在感染期間身體對各類營養素的需求都是增加的,並不限於上述所列舉出來的幾項營養素。至於各類營養素需額外補充多少並沒有一個非常明確的數值,均衡地攝取各類食物往往可以幫助我們獲得各種不同的營養素。若需額外補充維生素或礦物質,則可參考「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中的上限攝取量(UL)。維持良好的營養狀態可促進身體免疫力進而減少對傳染性疾病的感染,而均衡飲食便是增強免疫力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