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台灣老年人口快速成長,老年醫學的需求日益增加,新科主任陳人豪投入失智症與老年疾病相關研究多年,也是未來雲林分院推動長照的重要支柱。他認為老年醫學不僅是關注疾病治療,也要考量長者的生活品質、心理健康及社會支持,讓他們活得老也活得好。
和老年醫學部陳人豪主任約訪那日,抵達時剛好最後一名病人進了診間。之後,我在候診室足足等了半個多小時,這讓我不禁心生疑惑——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這場診療如此費時?
「在老年病人的照顧過程中,努力找出所有的健康相關問題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老年醫學的診療往往需要更多時間,尤其是新病人,問診過程至少得花費半小時以上,因為我們必須充分了解病人的身體狀況、生活習慣以及心理狀態。」陳人豪笑著解釋,「我們治療的不只是病症,還要讓他們活得更好。舉例來說,老人家容易跌倒骨折,骨科醫師負責治療,而我們則是會找出跌倒的原因,是肌少症?是貧血?還是有其他原因。」

專注老年醫學,致力長者健康與失智症研究
據國家發展委員會推估,台灣至2026年老人人口將達總人口的20.8%,成為超高齡社會。有鑑於此,2002年台灣老年學暨老年醫學會開始辦理老年醫學專科醫師考試,至今約有1,600名通過審查成為老年醫學專科醫師,陳人豪正是其中之一,而且是臺大體系中少見「專看」65歲老人的醫師。
「其實我本來是想選腸胃科或家醫科的。」1997年臺大醫學院畢業後,陳人豪選擇前往美國哈佛公衛學院攻讀公衛碩士,1999年回到臺大醫院接受內科住院醫師訓練,期間他遇到曾在大四時教過他的嚴崇仁醫師,「他為人自律嚴謹,一直是我的學習榜樣。」嚴教授是台灣第一批老年醫學專科醫師,在他的帶領下,陳人豪開始接觸老年醫學,並在2003年獲得教育部公費補助,前往美國哈佛醫學會接受老年醫學研修醫師訓練。
完成學業返台後,陳人豪除了看診,也和妻子——臺大公共衛生學系程藴菁教授,成立了老年醫學及基因體流行病學實驗室,與不同專科的臨床醫師(老年醫學、神經科、家醫科、牙科、眼科、精神科、腸胃科及心臟科)和跨領域的專家(心理、生物統計學、營養學、代謝質體學時空環境分析、機械)合作,開始進行長期世代老年人疾病相關研究,並發表多篇相關論文,包含目前仍在持續進行的台灣老年流行病學研究。「這個計畫是以認知功能、失智者為研究主軸,藉此了解老年人認知功能、失智症及身體功能等隨著時間產生的變化,以及探討與肌少症、衰弱症的關聯。」自2011年開始,兩個梯次共招募了約1,200名長者,以每兩年一次的頻率追蹤評估,至今已經找到一些失智症重要的危險因子,包含華人特有的飲食型態及飲食品質、生活型態、長期空氣汙染、視網膜神經纖維/血管複雜度、腎臟功能、腦部影像等,陳人豪謙虛表示:「希望能對失智症的早期預防有所貢獻。」
關注雲林長者健康,助力早期疾病識別與整合照護
去年9月陳人豪升任雲林分院老年醫學部主任,並固定於每週四下午於虎尾院區看診,同時亦在臺北總院與北護分院開設門診的他,發現南北病人對於「就診」這件事,不論是在觀念或是行為上都有極大的差距,尤其是雲林地區的長者病識感不足最讓他感到憂心。「許多老人家知道自己有症狀,但以為是老了,或因為不方便就醫,所以不來求診,更糟的是,有些老人會自行購買來路不明的藥服用。」陳人豪進一步說明,老人家的身體功能雖會隨年齡逐漸退化,但自然老化不會嚴重到影響老年人獨立執行日常生活活動的能力,因此有許多我們認為可能是老化的症狀,實際上卻是疾病的表現,甚至可能是疾病早期的唯一表徵。
「所以如果家中長者開始出現老年症候群,如跌倒、睡眠障礙、體重減輕等狀況,或短期內身體功能或認知衰退需要他人協助卻找不到病因、突然出現難以解釋的症狀時,建議可以尋求老年醫學科醫師的協助。」老年醫學科醫師接受過老化相關問題的診療訓練,可以從心智、情感、功能、社會、經濟、環境以及心靈等多方面進行評估,提出最適合病人的治療及照護方案。例如糖尿病病人需要使用胰島素治療,但是要注射或是口服,老年醫學科的醫師會考量病人實際狀況,陳人豪舉例說明:「如果病人是視力不佳的獨居老人,注射雖然效果好,但就不適合。」
除此之外,多重疾病、多重用藥,常有多科就診、服用多科(種)藥物的長者也可以透過老年醫學科門診進行整合,來減少就診次數與用藥種類;80歲以上的長者,若有需要也可由老年醫學專科醫師進行全面健康檢視與訂定照護計畫,如需復健、輔具、長照等,也能藉此獲得引導並整合相關資源。
至老年醫學科看診前需要做什麼準備?
準備長者過去疾病史(若是有病歷摘要更佳)、準備所有最近及現在用藥(若能將所有藥品及藥袋帶來更佳),詳細回答醫師的問題與討論,並儘量配合醫師對長輩治療的建議,若對建議有困難時可以立即反應討論。(資料來源:台灣老年學暨老年醫學會)
推動老年醫學與健康照護,從預防到全人照護
然而站在醫師的立場,對於疾病的看法永遠是「預防勝於治療」,陳人豪建議長者應有定期健檢的習慣,以便及早發現早期治療,同時養成均衡飲食、規律運動、優質睡眠等良好生活型態,「尤其是要注意壓力管理與健康的人際關係。」陳人豪指出,臨床上老人罹患憂鬱症、焦慮症等精神疾病的比例其實不比年輕人低,甚至隨著年齡增長,尤其是80歲以上的高齡群體,憂鬱症的發病率可能更高。此外,失智症(例如阿茲海默症)也是長者常見的慢性疾病,這些都需要家人特別關注。他建議長者應有一位家庭醫師為主責醫師,除了討論病情,也協助兼顧身體(如年齡增長、慢性疾病)、社會心理(如孤獨感、失落感),以及功能層面(如認知、思考與邏輯)的需求。
然而他也不諱言地表示,「台灣在老年醫學和老人照顧的教育上仍需加強。」陳人豪建議除了從正規教育著手,例如納入健康教育,讓年輕一代了解如何照顧長輩,以及在醫科教育中提高與老人照護相關課程的時數外,他認為透過大眾媒體、社區活動等方式進行衛教推廣會比醫師等著病人前來求診更有效率。「雲林分院的雲健康社區中心就是很好的媒介。」經常受邀演講的陳人豪,今年度將透過雲健康社區中心的安排前往雲林偏鄉進行衛教宣傳。「要講什麼我都想好了。」他的演講主題別具特色,例如「到老了還能健康崇活:長壽的祕訣」,以及「如何聰明就醫」,陳人豪笑說希望「因為想要長壽」能吸引更多民眾前來聆聽。
然而,進行衛教推廣只是陳人豪來臺大醫院雲林分院想做的事情之一。更重要的是,雲林分院將借重他在老年醫學上的專長,就設置老年醫學病房及規劃長照大樓提出建言,來為雲林地區的長者創造一個更完善的照護環境。這同時也是老年醫學的中心思想,不僅關注病情治療,也要考量長者的生活品質、心理健康及社會支持,讓他們能在尊嚴與關懷中安度晚年。
陳人豪主任

- 現 職
- 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雲林分院老年醫學部主任
- 臺大醫學院醫學系內科臨床副教授
- 學 歷
- 國立臺大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博士
- 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碩士
- 臺大醫學院醫學系醫學士
- 經 歷
- 臺大醫學院醫學系內科臨床助理教授
- 臺大醫學院醫學系內科臨床講師教授
- 臺大醫院老年醫學部主治醫師
- 臺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
- 美國Beth Israel Deaconess Medical Center老年醫學研究員
- 臺大醫院內科部住院醫師
- 署立台北醫院內科住院醫師
- 臺北市立中興醫院內科住院醫師
- 專 長
- 老年醫學、一般內科、整合照護、失智症、骨質疏鬆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