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看診幾乎「黏」在新生兒加護病房的周弘傑主任,是知名的新生兒科主治醫師,個性溫和,被護理人員、病童家屬暱稱為「周爸爸」的他,每天的工作就是跟老天爺搶小孩,在他心中:「每個新生兒都很重要。」
學生時期的周弘傑主任,曾經看好老人醫學的發展潛力,但最後卻決定改攻小兒科,因為「救一個小孩的社會期待價值比較高」。只是做出和老人醫學極端的選擇後,他笑稱沒想到自己會愈走愈小,最後成了新生兒科醫師。
致力早產兒照護 讓生命有無限可能
專長是小兒加護的周弘傑主任,尤其專精早產兒照護。他透露臺灣早產兒比率年年攀高,根據110年國健署出生統計年報,已達11.66%,也就是說每8.5個新生寶寶中,就有一名早產兒。「這是全球趨勢,與未成年懷孕或高齡產婦、人工生殖、工作壓力等都有關係。」他指出,懷孕不足37週即出生的寶寶為早產兒,因出生時器官功能還不成熟,住院期間可能會出現呼吸窘迫症、開放性動脈導管、壞死性腸炎、腦室內出血、慢性肺疾病、視網膜病變等;成長過程還可能會出現動作、語言、認知與感覺功能受損的問題等,因此需要新生兒科醫師投入大量時間心力細心照顧。
行醫超過25年,受周弘傑主任照護過的早產兒多不可數,有出生體重僅350公克,經過搶救成功存活的巴掌仙子;也有插管很久都沒起色,最終搶救無效黯然離去的小天使。一路走來,有過欣喜、有過挫折,也有過無法解釋的事蹟。「那是10多年前的事情了,」周弘傑主任回憶起來仍記憶猶新。「有一個患有先天性橫膈膜疝氣的早產兒,肺部發展非常不好,雖然團隊努力救治,但出生後3個月還是無法脫離呼吸器,也開始出現併發症。」有天夜裡周弘傑主任夢見小孩對他說:「我已經準備好了。」讓他心有不安,急忙趕去醫院,果不其然,當天媽媽探視之後,小孩就走了。雖說子不語怪力亂神,但周弘傑主任願意相信這是小孩用這樣的方式告訴大家都盡力了,不要太過悲傷。
「但也有很多讓人開心的事情。」他就曾經遇過有一個小孩出生時腦部長了血管瘤,經過一連串檢查後,判斷血管瘤的位置會影響到視力和聽力。但3年後的某一日,媽媽帶著小孩來找周弘傑主任,開心的說:「小朋友看得見也聽得到。」周弘傑主任笑著表示目前醫學上仍有許多無法解釋的現象,有一些疾病隨著小孩子成長可能會好轉,這也是他選擇小兒科的原因之一,「因為小孩子會長大,長大本身也許會解決一些事,我們能做的事就是陪他們長大!」
目前臺大兒童醫院每年要照護約300-500名的早產兒,其中出生體重大於1,000公克的早產兒,存活率在90%以上,小於1,000公克的早產兒,存活率則約為80%。這些早產兒在醫護團隊的照護下健康出院後,仍必須定期返回早產兒追蹤門診,接受身體檢查、評估神經動作、聽力及視力、心智發展等重要項目。「我們會追蹤到2歲3個月左右、小朋友打完幼兒的所有疫苗時。」周弘傑主任說:「然後,我們會頒發畢業證書給小朋友,恭喜他完成早產兒的追蹤治療。」而這也是他和早產兒父母最開心的時刻。
推動政策改革 搶救出生率
身為新生兒科資深主治醫師,對於臺灣新生兒出生人數一年比一年低的景況,周弘傑主任特別有感。攤開內政部公布的數據,2022年臺灣新生兒僅13萬8986人,創下歷史新低,同時間死亡人數卻超過20萬人,是歷年來最高。「生不如死」是臺灣殘酷的現狀,然而出生1個月內新生兒的死亡率達到每千活產數2.4人,又比周邊國家,如日本的千分之0.9、韓國的千分之1.5來得高。
「以臺灣的醫療水準,這個數字讓人有些不敢置信,背後的原因,以及如何改善的確需要大家省思。」不過,當務之急是「孩子已經生得少,就一個都不能少」,所以周弘傑主任希望透過改變政策來降低新生兒的死亡率。其中,他以美國的研究來輔證,分娩時若有新生兒科醫師在場,新生兒死亡率可降低32%。因此,周弘傑主任在春暖花開的季節,來到雲林分院擔任小兒部主治醫師兼主任,心中懷抱的是一個遠大的夢想。
除了高危險妊娠產婦分娩時應有新生兒科醫師在場,他也希望建立起孕婦的關懷機制,「就像早產兒出院後會追蹤關懷到2歲3個月,孕婦若能在領了媽媽手冊之後就被好好追蹤,不僅能讓醫師提早發現孕期的異常狀況,也能透過衛教,讓媽媽對自身不尋常徵狀有所警惕。」周弘傑主任進一步解釋,例如出現流產、早產徵兆時的應對方式,產檢異常時醫師提前介入等,孕婦關懷機制可以在對的時間提供對的幫助,他接著說,「而且關懷的不僅是孕婦的生理,還應該包含心理狀態。」周弘傑主任以自身接觸過的個案為例,曾經有一位孕婦因為懷孕遭公司辭退,不敢讓家人知道的她,依舊每天外出假裝還在上班,不料發生意外在圖書館廁所早產,心急之下竟抱著孩子打算輕生,幸好被人及時發現救回。周弘傑主任感慨地說:「如果有孕婦關懷機制至少能提供她一個求助的管道。」
孕婦關懷機制也能提供大數據,讓政府分析臺灣婦女懷孕情況,包括究竟一年有多少婦女懷孕,如果流產了原因是什麼,還有孕期可能遭遇哪些問題?他認為國家需要投入更多資源以「關懷」的角度來介入,才能制定更友善孕婦的政策,幫助她們安心待產。
周弘傑主任深知這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甚至需要立法才能達成,但臺大醫院雲林分院有非常棒的婦幼醫學中心,自2021年開始執行的「周產期照護網絡計畫」,已經為診所和醫院累積起堅實的互信基礎,他希望未來有機會在雲林試行孕婦關懷機制,讓雲林成為全國的典範,守護每個小孩都能平安健康地來到這個世界。
對內凝聚共識 對外資源整合
想做的事情很多,所以在馬惠明院長詢問後,他毅然決定接下小兒部主任一職。「雲林是個醫療資源沒那麼好的地區,較難吸引年輕醫師下去,我希望透過教學,讓年輕醫師因為可以學到東西與敢作夢,而願意到雲林分院來服務。」創造年輕人願意去的價值是周弘傑主任給予自己的第一個任務。第二個任務則是希望能夠藉著自己的資深身分,整合雲林縣的其他醫院,資源共享,將周產期照護做得更好。「我非常認同馬院長推行的兒科COVID KIDs-NET-六星共照服務,在這個基礎上,兒科可以長遠發展與其他醫院的合作關係。」
母親是斗六人,姊姊也嫁到斗六,周弘傑主任自認和雲林很有緣,所以想讓雲林變得更好。在臺大總院他與婦產科施景中醫師、小兒外科許文明醫師等人組成了專門協助高危險孕產婦與胎兒的醫療團隊。在雲林分院,有婦幼醫學權威徐明洸副院長坐鎮,他也企盼能組成新的醫療團隊,讓雲林分院的婦幼醫療品質再升級,成為孕產婦的堅強後盾,可以安心懷孕、放心生產。
周弘傑主任
- 現職
- 臺大醫院兒童醫院小兒部新生兒科主治醫師
-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臨床副教授
- 臺大醫院雲林分院小兒部主治醫師兼主任
- 學歷
-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學士
-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博士
- 經歷
- 臺大醫院小兒部住院醫師
- 臺大醫院小兒部新生兒科研修醫師
- 臺大醫院兒童醫院小兒部新生兒加護病房主任
- 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理事
- 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醫療事務委員會主委
- 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新生兒黃疸臨床處置建議主編
- 台灣早產兒基金會董事
- 榮譽
- 獲98學年度實習醫師票選最佳主治醫師,獲頒北美校友會最佳
- 主治醫師獎
- 獲臺大醫院教學優異獎:2006、2010、2015、2021年(四度獲獎)
- 專長
- 一般小兒科學、新生兒照護、早產兒照護、
加護照護
- 一般小兒科學、新生兒照護、早產兒照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