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身小兒心臟專業超過30年,王主科教授手巧、心細、人暖,持續接軌國際最新術式,台灣小兒心臟心導管常用的術式,如心房中隔缺損及心室中隔缺損心導管修補術等,都是由他引進台灣。最新的經導管肺動脈瓣膜置換術(TPVI),王主科教授更是全台唯一取得教學認證許可的專家。獲獎無數的他,將心力投入傳承經驗,培養年輕醫師接班團隊,期許有更多熱血毅力兼具的新生代接棒,持續守護孩童健康!
「其實我本來想要當律師的。」王主科教授笑著說,老家鄰居是一名律師,因為收入豐厚,讓他也想成為律師。然而,母親鼓勵他讀醫科,選擇對社會人群有貢獻的職業,於是在台南一中畢業後,他以優異成績進入臺大醫學院就讀。
R3(住院醫師第三年)那年,王主科教授被分派到心導管室學習,師從台灣兒童心臟學之父呂鴻基教授,「那時候呂教授很忙,便請擔任主治醫師的學長來教導我們。」就在此時,王主科教授「很會找血管」的天分被眾人發現,呂教授也注意到他,於是遞給他一捲介紹心導管氣球擴張術的手術錄影帶。後來在呂教授的指導下,王主科教授根據影像於1986年完成台灣第一例心導管氣球擴張術,順利地以心導管擴張肺動脈瓣,治療先天性心臟病。
之後,在他擔任總醫師時,醫界興起一種新穎的彩色超音波技術,台灣尚未引進,呂教授便送他到日本學習,回國後成為台灣第一個具備彩超專業技術的醫師。1994年又率先引進「補心傘」治療手術,治療心臟缺損的病人。
1986年,王主科教授被派到沙烏地阿拉伯服務一年,於吉達法德國王醫院擔任小兒部顧問醫師,當時該國沒有醫師會做介入性心導管治療,他在當地執行第一個心導管治療案例後,還登上當地報紙,成為醫界揚名海外的台灣之光。
不過返台後飛漲的物價讓王主科教授「大驚失色」,他還記得:「離台前臺大醫院附近的房價是一坪8萬,回台後變成18萬。」當時一心想要開業的他,決定轉戰其他醫院。但不過短短幾個月,就被呂教授「道德勸說」找了回來。呂教授認為王主科教授是難得的人才,做兒童心導管手術很有慧根,「錢可以少賺,台灣卻不能缺少一位優秀的心臟科醫師。」勉勵他好好往兒童心臟醫學發展,自此開啟了王主科教授在心導管領域的傳奇之旅。
堅持研究創新,引進國際新術式的先驅
行醫以來他始終維持著認真學習、創新研究的精神,每年都自費赴歐、美參加各式與心血管介入治療的相關會議、講座等,藉此獲取並學習最新心導管治療技術。最新導入的TPVI(經導管肺動脈瓣膜置換術),王主科教授是台灣唯一具備教學執照的專家,得以在國內外授課,並受邀於菲律賓進行了該國第一例的TPVI手術。
歷經逾30年的奉獻,王主科醫師獲獎無數,2023年9月獲「國際先天性及結構性心臟病介入心導管醫學會」(CSI Foundation)頒發終身成就獎,更是肯定了他的努力。CSI在2017年開始設立終身成就獎,每年僅表揚一位在該領域貢獻卓越的專家,王主科教授很開心透過他的獲獎能讓台灣的醫療實力被世界看見,更自豪於由6名醫師組成的臺大團隊小而美、小而強的堅強實力!
王主科教授認為臺大體系鼓勵創新研究,帶給他的快樂與成就感是最棒的,「臺大非常的Open-minded (心胸開闊),這使得我們能夠不斷創新、創造許多台灣的第一。現今,台灣所有的小兒心臟科創新術式,都是我率先施作的。」同時,他也肯定臺大醫療團隊的優良傳統,即「以病人的福祉為優先!」
以先天性心臟缺損的病人為例,王主科教授指出,相較於外科手術開刀,心導管治療後2至3天即可出院,而開刀手術則需要躺床一周,其中3至4天在加護病房,並需鋸胸骨以及使用人工心肺機,對病人來說太過折騰。因此,面對心臟病患者,臺大始終將心導管治療視為首要選項,只有無法進行心導管治療時,病人才會被轉介至外科進行手術。「一切都聚焦在病人的最佳權益。」他補充說。
小兒心導管手術,值得更高的健保給付
投入小兒心導管治療,除了使命感,更要耐熱負重、耐心十足!王主科教授表示進入心導管室必須身穿沉重的鉛衣來降低輻射影響。「早年的鉛衣重達10公斤,經常一穿就是一整天。」由於小兒的血管較為細小,心導管手術的難度相對於成人更高,且小朋友無法像成人般溝通,一旦感到疼痛便可能哭鬧,因此必須不斷安撫,這使得治療過程更加耗時。王主科教授表示:「常常我做一台手術,隔壁的心導管室已經完成了4位成人的治療。」長時間待在心導管室累積下來的職業病,造成他的腰椎受損,他坦言:「有時候站久了尾椎便會隱隱作痛。」
儘管小兒心導管手術難度高、耗時長,但小兒心導管手術的健保給付卻遠低於成人。王主科教授語重心長地說:「小兒心導管手術救了一個孩子,延續生命數十年,貢獻這麼大,但健保給付卻是成人的幾分之一。」相較與國外兒童醫療給付,美國加成給付,日本一歲以下孩童手術給付是成人的2至3倍,他認為台灣醫療與健保系統、心態都要改變,否則若干年後,台灣孩童可能會面臨沒有小兒科醫師可以施作手術的窘境。
持續教學培養團隊,以技術傳承為職志
因此,即便已從臺大醫院屆齡退休,但深感體力還能負擔,他便想繼續從事教學工作,為台灣培育更多小兒心臟專科人才。這一次,王主科教授接受臺大醫院雲林分院的邀約,擔任小兒部特聘主治醫師,除了教導不分科住院醫師(PGY)、協助小兒科醫師為困難個案找出最佳醫療方案,也會傳授醫療團隊執行心導管手術的技巧。他謙遜幽默地說:「現在手還沒有發抖,在雲林分院持續教學、培養團隊、技術傳承比較重要。」
其實,王主科教授不僅在醫療與教學領域上有著傑出表現,他也是中華民國心臟病兒童基金會執行長,該基金會自1989年起即開始推動學生心臟病篩檢防治計畫。這項計畫在台北實施已超過20年,近年來更擴展至宜蘭、台中和雲林等地,發現許多從未被診斷出來的先天性心臟病學童,推進及早檢查、及時就醫的效益。今年王主科教授也將攜手小兒部周弘傑主任、林杏佳醫師在雲林進一步執行篩檢防治計畫,也就是除了原先的心電圖、心音檢測外,再結合心臟超音波,提高心臟篩檢的準確度。
其實先天性心臟病都是有跡可循的,他提醒父母,在孩子出生後的頭幾天,若發現小孩嘴唇會發紫、發紺、哭的時候嘴唇更紫,或是會很喘、吸奶吸不下去,很可能患有先天性心臟病;此外孩童若是生長速度比同齡慢,且呼吸較快、運動較差,都建議盡早到醫院評估篩檢。
在心導管手術領域,王主科醫師認為技術已接近極致,未來他會專注發展換瓣手術,將目前已能執行的置換肺動脈瓣,擴展至換三尖瓣、二尖瓣,造福更多先天心臟缺損的孩子!
跨海神救援的1分鐘奇蹟 在王主科教授的帶領下,臺大早已是亞洲地區小兒心導管手術領頭羊,因此他常受邀至國外教導新術式或執行手術。「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到日本幫一名日本女孩做手術。」他進一步解說,當時一位日本醫師為一名患有心房中隔缺損的女孩進行了3次手術,修補都失敗,最後只好向他求救。王主科教授飛到日本進行手術,只花了1分鐘就掛妥關閉器、成功補好缺損處。數年後女孩長成少女,考上護理學校,還特地以英、日語寫信給他,感念當年的救治。
王主科教授
- 現職
- 臺大醫院雲林分院小兒心臟科特聘主治醫師
- 臺大醫院兒童醫院兒童心臟內科兼任主治醫師
- 學歷
- 臺灣大學醫學系
- 臺灣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
- 經歷
- 臺灣大學醫學院小兒科教授
- 臺灣大學醫學院小兒科副教授
- 臺灣大學醫學院小兒科講師
- 德州兒童醫院小兒心臟科研究員
- 沙烏地吉達法德國王醫院小兒部顧問醫師
- 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小兒心臟科主治醫師
- 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小兒心臟科住院醫師
- 專長
- 小兒心臟專科、心導管治療先天性心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