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內科部胸腔科 王馨儀醫師
2019是被刻入人類歷史的一年,那年爆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徹底改變了人類的工作和生活。九百多個日子悄悄過去了,據統計顯示,全球登記在案的已有6億多人感染,死亡600萬人。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於2022年10月13日起,將全球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旅遊疫情建議等級調降至第二級警示(Alert)。終於,我們即將邁入後疫情時代。但疫情並不是畫上休止符,冠狀病毒仍可能不斷出現變異株,與病毒共處將會是我們之後要面對的日常。因疫情帶來的改變,有些隨著疫情結束成為歷史,但有些改變卻可能成為日後的常態。在大家紛紛雀躍訂機票出國時,出國之前我們也需要比以往多一些思考與準備,以下提供解封後的旅遊建議與準備,以期享有安全愉快的旅程。
第1件事:取得入境國家資訊
出國旅遊前,首先要注意該國簽證申請方式,經過3年世界各國的邊境管制,重新開放後簽證申請方式可能有所改變。另外,建議上外交部網站查詢該國關於疫情之入境相關檢疫措施1。有些國家要求特定種類的COVID疫苗施打,有些要求入境前的PCR檢測陰性報告,也有要入境後PCR或隔離等特定措施。且各國入出境規定依據疫情狀況時有變動,務必在出國登機前再三確認。最後,最好也了解欲前往該國的疫情最新動態,可以利用WHO Info的APP查詢該國疫情現況,每日確診人數等資訊(圖一),藉此了解該國旅遊感染風險。
第2件事:疫苗施打
一般民眾大都已接種2至3劑疫苗。然而第一代的新冠疫苗,是針對最初的武漢新冠肺炎病毒株所設計,對Omicron變種株的保護力較差,且疫苗效益會隨時間逐漸下降,因此施打追加劑延長保護力是必須的。目前次世代疫苗有針對Omicron BA.1變異株與BA.4和BA.5變異株兩類,均是可以考量的追加劑疫苗選擇。依據現有研究顯示,無論接種哪種加強劑疫苗,對目前流行的BA.5變異株仍具保護力,而且是預防住院、重症及死亡的有效方式。建議大家於預訂出國日14天前完整接種疫苗,並加強個人防護,避免在國外發生感染COVID進展至重症,傷身又傷財的憾事。
第3件事:日常防護
經過3年COVID疫情的衝擊,民眾早已將自我防護措施化為日常。目前雖然疫情降溫,但防護依然不可少,畢竟在國外染疫是一件麻煩且傷財的事情。個人防護措施包括:落實手部衛生、消毒液或以肥皂洗手、注意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還有要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疫情期間建立的良好習慣,仍需繼續維持。
第4件事:醫療與藥物準備
雖然各國邊境開放,但病毒並未消失,仍有在國外染疫的可能性。建議行李中攜帶快篩試劑與體溫計,並且事先準備各式感冒症狀治療藥物,包括退燒消炎藥、抗組織胺、咳嗽藥、化痰藥、腸胃藥等。目前絕大部分的COVID感染仍以感冒症狀為主,常備藥物即可解決,妥善備藥可以減少需要在國外就診的麻煩,但若症狀惡化,即便身處國外,仍需要及時尋求醫療協助。
第5件事:投保旅遊保險
雖然目前新冠病毒感染都以輕症為多,但在國外身體不適與各國感染後隔離措施,還是會對旅遊行程有一定的影響。若旅遊保險包含COVID感染醫療花費與旅遊不便的理賠,可以減少在國外染疫所造成的衝擊。
目前一般的旅遊平安險大都只包含意外傷害與突發疾病,但疫情後新版的旅平險保單大部分都將法定傳染病排除在保險範圍之外,因此國外染疫並不在保障範圍內。截至2022年底,網路上可搜尋到的旅平險保單,只有一家產險公司有將法定傳染病納入理賠項目中。目前某信用卡公司的世界卡,若刷卡全額支付公共運輸工具票價,並在出發前完成旅遊保險登記,有提供涵蓋海外新冠診斷檢疫津貼的旅遊保險保障,是持此信用卡人不要錯過的福利。除以上選擇外,目前COVID旅遊保險仍十分不足,其他可行的方式包括透過跟保險公司商討旅遊不便險的附加條款、加強自己本身商業醫療保險,或是在海外入境機場時投保當地醫療險,但以上方式對民眾都十分不便,且保費可能十分高昂。期待保險公司在不久的將來可以因應旅遊需求,提供因應時局的旅遊保險。
隨著疫情解封,民眾引頸期盼出國旅遊,但不代表大家就可以放心出國。在國外仍有機會感染冠狀病毒。因此,出國前施打疫苗,出國時的衛生防護,隨身攜帶感冒藥品,出發前投保旅遊醫療保險,都是讓大家在出國放風時,盡可能減低感染風險或降低感染冠狀病毒衝擊的方式。預祝大家開心出國,健康回家。
參考資料:1 https://www.boca.gov.tw/cp-56-5248-791bd-1.html 世界各國因應COVID-19疫情相關措施一覽表
王馨儀醫師
- 現職
- 臺大醫院雲林分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
- 學歷
- 臺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
- 經歷
- 臺大醫院內科部住院醫師
- 臺大醫院胸腔內科總醫師
- 中華民國內科專科醫師
- 臺灣內科醫學會會員
- 專長
- 成人胸腔內科、支氣管鏡檢查
- 胸部超音波檢查、一般內科、重症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