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稱自己愛吃,從小就能乖乖陪著大人吃完一頓宴席的陳燕慈主任,就讀北一女時,希望將興趣與專業結合,於是選擇就讀臺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那時我以為營養師只要懂吃就好。」但實情是一名營養師的養成,除了要接受營養專業教育外,還要到醫院、食品餐盒公司或學校等相關機構實習,累積臨床營養照護、膳食管理和社區營養等專業實務經驗。更重要的是,必須通過包含營養學、食品衛生與安全、生理學與生物化學……等多個項目的專技高考營養師考試,才能取得營養師證照,而這個考試的及格率常常不到20%,且須持續進修,每6年辦理執業執照更新。
1992年陳燕慈取得資格後沒有急著去念研究所,反而先到減重諮詢中心工作,之後又到衛生署防疫處擔任研究助理,她說:「因為我想確認自己未來究竟想走哪條路,是研究還是臨床?」兩方面都嘗試後,她發現原來有很多人需要營養照護,於是決定報考公職,並順利進入臺大醫院總院營養室服務。
在長達31年的營養師職涯中,陳燕慈照顧過各式各樣的病人,包含兒童、腫瘤、移植、高齡等,工作內容也非常廣泛,除了開設營養門診、提供病房照會諮詢,膳食供應管理也在她的工作範圍內。「有時還有特殊任務。」她笑著透露,多年前她便曾和馬惠明院長在國家級災難醫療救護隊一起共事過。
「當馬院長出現在總院營養室時,我真的好感動!」沒有預料到這一幕的陳燕慈坦言,馬院長的到訪令她訝異又感動。雖然不在同一個院區工作,但對於馬院長在雲林分院推動偏鄉醫療的種種作為多有耳聞。「我很敬佩他的熱情和能力。」同時也是虔誠基督徒的陳燕慈,憶起聖經裡的一段話:「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向著標竿竭力追求,要得神在基督耶穌裡,召我向上去得的獎賞。」再想想31年來總院給予的完整訓練與成全,包含送她到加拿大國家兒童醫院進行短期進修,「是時候該承接託付了。」於是在家人的支持下,她「過調」至雲林分院接任營養室主任一職,這代表著她不再返回總院,而是要在雲林分院扎根。父母都是中部人,兒時也曾短暫住過彰化的陳燕慈說:「我想為雲林做一點事情。」

推動多元營養計畫,發展急重難罕特色營養醫療,聚焦減重與高齡照護
2024年1月到職後,陳燕慈結合工作經驗與個人專業,在雲林分院展開多項計畫,發展急重難罕特色營養醫療,於2024年9 月舉辦靜脈暨腸道營養醫療學術研討會,邀請臺大總院和分院醫師、呼吸治療師和營養師等專業團隊,共同研討和分享分院的經驗「重症營養管理——間接卡路里測定儀的有效性與應用」,深獲好評;另外,2024年12月首度舉辦「重症營養師代訓課程」,邀請鄰近成大斗六醫院營養師共同參與訓練課程。同時,她也積極參與跨團隊營養醫療照護,「馬院長曾和我談到對營養室的期待跟發展目標,第一項就是減重——成人和兒童體重管理。」
陳燕慈指出,肥胖不僅是外貌問題,過重還會導致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呼吸中止症及退化性關節炎等。根據教育部體育署2022年運動現況調查結案報告,雲林縣過重/肥胖占人口46.8%,為全國第二高,顯示雲林的肥胖問題急需改善。因此,2024年3月雲林分院在斗六院區成立「體重管理中心」,結合醫師、營養師、藥師、物理治療師等組成專科團隊,為有需求的民眾制定減重計畫。
「但我們發現有些兒科的孩子,也需要做體重控制。」2018年陳燕慈在總院曾擔任承辦人,開設「兒童青少年健康活力門診」,以跨領域、多專科的合作模式,提供整合性營養治療與健康教育,協助父母幫助孩子一起積極管理體重。有了她的經驗輔佐,雲林分院啟動以預防醫學為核心的公共衛生營養計畫。由小兒部與營養室合作,深入地方學校,包括斗六市鎮西國小等地,進行大規模田野調查,全面評估學童的體位與健康狀況,期盼及早介入,減少因肥胖引發的健康問題,如高膽固醇或高血壓。
陳燕慈進一步說明,兒童減重與成人不同,由於兒童仍處於生長發育階段,因此治療過程中必須謹慎調整營養策略,避免影響身體發育。「家長的支持也很重要。」她接著指出,家庭成員不僅要在飲食上配合,還應共同參與孩子的運動計畫,「不要父母努力控制飲食,但阿公阿嬤捨不得就破功。」因此營養室考慮仿效總院,不定期前往中小學進行營養教育,或是舉辦講座邀請家長共同關注兒童和青少年體重過重的議題。
「除了減重之外,第二個工作重點是高齡營養照護,也就是協助高齡長者降低肌少症、衰弱症的發生。」陳燕慈指出,這是雲林分院長期推動的計畫之一,即透過雲健康社區中心的安排,帶著醫療專業人員,走進偏鄉深入社區,依據長者需求安排多元健康講座。「去年營養室配合進行了5場宣導,指導長者如何改善飲食與進行適當運動,來預防或減緩肌少症的發展。」陳燕慈觀察活動成效後,決定與雲科大合作研發一套針對肌少症的互動式教材,包括圖卡與桌遊等。她表示希望能讓長者在家中反覆練習,也能帶回家與家人一起學習,「之後會透過技術移轉,交給民間業者生產,而這也將是雲林分院今年參與高齡產業展的重點商品。」
此外,她也透露另一項與雲科大的合作計畫,即是進行雲林地區高齡長者的飲食習慣調查。計畫的第一步是邀請長者利用手機拍攝日常飲食,再由營養師進行營養分析後,由雲科大資工系進行數據彙整與建立資料庫。「我們希望透過數位化的食物影像分析,深入了解長者的飲食樣態與營養狀況,來研發出更具針對性的營養教育方案。」陳燕慈舉例,例如可以開發出具本地特色的營養教材與衛教影片,或是推出適合長者使用的圖卡式烹飪指南,幫助長者在日常生活中更好的實踐健康飲食計畫。

優化衛教方式,以圖文並茂助長者理解健康重點
雲林分院營養門診的主要服務對象為糖尿病與腎臟病病人,這兩類疾病均有國健署主導的照護網提供營養支持,並由健保給付。除此之外,也提供腫瘤病人、減重及高齡族群的自費營養照護門診服務。
「但以往的衛教資料多以文字說明為主,對於老人家來說較不友善。」陳燕慈指出,雲林地區獨居長者比例較高,教育程度和社經背景與台北地區有所不同,純文字的形式往往難以讓他們理解。因此,她在衛教資料的設計上進行優化,採用以圖為主、文為輔的方式,讓內容更直觀易懂。「我們還考慮加入有聲檔。」她補充,方便長者在家就能輕鬆複習衛教重點。目前,營養室已完成慢性腎臟病的彩色圖像和有聲版衛教單,並陸續製作其他疾病相關的衛教資料中。
陳燕慈指出,長者的記憶力較難集中且持續時間有限,因此營養師在進行衛教時,需把握黃金時間。改良後的新型衛教單結合圖文並茂的設計,能顯著提升長者對健康知識的理解與實踐效果,讓衛教更具成效。
導入AI智慧與自動化,提升照護品質與減輕勞務負擔
除了對外提升病人照護品質,對內導入智慧醫療上,陳燕慈也不餘遺力。關於這一點她特別感謝馬院長的支持,不僅同意增聘1名營養師,當她希望可以比照總院導入營養諮詢軟體時,也二話不說即應允。陳燕慈說明這套系統已在總院運行超過12年,並且是由她負責協調維護與更新。「所以我很了解這套系統可以為營養師帶來哪些幫助。」她進一步解釋,過去營養師需要透過不同系統查詢病人的衛教紀錄,但有了這套系統,營養師可以立即看到病人的過往記錄。「甚至透過圖像化資料的整合,這些訊息可以形成一個豐富的資料庫,進一步發展成評估工具,應用於營養衛教和諮詢中,對病人的健康管理提供強大支持。」
不僅如此,陳燕慈表示今年將與虎科大機械系合作,引入半自動化及機械化設備,來減少供膳人員的勞力負擔,「尤其是在炒菜和食材處理等繁重工作中,避免長期過度勞動造成的職業病,像是腰椎間盤和肩膀受傷等問題。」除了呼應馬院長優化工作流程及職場的宗旨外,同時,也是為未來虎尾院區第二期醫療大樓的供膳系統AI智慧化預做準備。
「這一年很忙,但忙得很充實。」陳燕慈提到,她對於院長在院務會議上分享、改編自張忠謀自傳中的一段話,「雲林分院是我們可以帶走的人生盛宴」,特別有感。回顧這一年,她做了很多事,卻也不忘以聖經的一段話提醒自己:「但我們有這寶貝在瓦器裡,要顯明這超越的能力,是屬於神,不是出於我們。」陳燕慈說,未來她會繼續秉持謙卑並感恩的態度,讓在雲林分院營養室工作的生命經歷和展望,成為無可取代的唯一,也是人生最美好的饗宴。

陳燕慈 營養師
- 現 職
- 臺大醫院雲林分院營養師兼室主任
- 中華民國營養師公會全國聯合會
- 「重症加護病房營養師認證」審查委員
- 學 歷
- 臺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系研究所碩士
- 臺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系
- 經 歷
- 教育部部定講師
- 教育部107年度出國進修—加拿大多倫 多病童和復健醫院(生酮飲食和發展遲 緩復健醫療照護)
- 教育部106年度出國考察—日本兒童青 少年體重健康管理
- 專 長
- 癌症營養照護、術後營養照護、神經營 養(癲癇治療-生酮和低醣飲食)、兒童營養(生長遲緩和體重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