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醫院雲林分院院訊
  • 總編輯的話
  • 院長的話
  • 醫保廣場
  • 照護專欄
    • 藥師專欄
    • 護理專欄
    • 營養師專欄
  • 發現雲林
  • 雲醫快訊

確診後遺症 不可忽視的長新冠症候群

by EIC 31 10 月, 2024

撰文/內科部感染科 黃俊輔醫師

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也是大家熟知的新冠肺炎(9月起更名為新冠併發重症),自2019年底於中國武漢出現,旋即成為全球流行傳染病,造成嚴重疫情與經濟損失。隨新冠肺炎疫苗開發、抗病毒藥物使用以及多次病毒株變種後,在Omicron時代,重症個案比例有所減少。然新冠肺炎的後遺症仍是現今感染者需面對的長期威脅,尤其是隨疫情性質轉變,各式管制措施逐步調整,更必須關注感染者後續可能出現的新冠肺炎後遺症。

a sick man covering his mouth
Photo by Edward Jenner on Pexels.com

長新冠定義與流行病學

新冠肺炎是由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引起的感染症。新型冠狀病毒可由飛沫、直接或間接接觸感染者呼吸道分泌物傳播。其感染細胞的主要受體是血管收縮素轉化酶2受體(ACE2 Receptor),此受體廣泛存在於人體,包含呼吸道、血管內皮、腸胃道、腎臟乃至於神經系統等各器官,因此患者除了呼吸道症狀,仍可能出現嗅味覺異常、腸胃道症狀。
新冠肺炎前4周稱為急性期,部分症狀可能延續超過4周,但是大部分的患者在12周內症狀會痊癒或改善。臺灣疾病管制署引用世界衛生組織(WHO)以德菲法(Delphi)調查國際專家共識,於2021年10月6日公布,將因罹患新冠肺炎產生的長期影響稱為─ 「COVID-19 急性感染後徵候群(Post COVID-19 Condition)」,定義為確診或疑似感染SARS-CoV2病毒3個月後,仍有無法以其他診斷解釋且持續至少2個月的症狀,並通常對日常生活或身體活動功能造成影響。新冠肺炎如症狀持續或反覆發作兩個月以上,且病程超過12周,被稱為長新冠(Long COVID)。
長新冠的發生與新冠肺炎嚴重程度相關。83%的住院病人與32%的門診病人可能出現症狀延長現象。中重症、重症與極重症COVID-19 病人的長新冠發生率各為5.2%、14.5% 與36.6%。

長新冠之症狀與病因

長新冠的症狀,常見是急性期症狀的延續。長新冠影響廣泛,包含一般性症狀、呼吸道症狀、心血管症狀、腸胃道症狀、精神神經症狀、皮膚症狀等等。
●一般性症狀
包含疲勞、倦怠、運動後氣促、體力下降、脫髮、部分嚴重患者可能因活動耐受力下降導致無法工作。女性患者較易出現倦怠、運動後氣促、脫髮等症狀。
●呼吸道症狀
呼吸道是新冠肺炎最常侵犯的部位。常見的長新冠呼吸道症狀包含咳嗽、呼吸困難、胸悶,活動力下降,血氧濃度下降等。嚴重程度與急性期肺部損傷程度相關。新冠肺炎病毒直接侵犯肺部造成細胞受損,後續引發免疫反應可引發全身炎症反應症候群(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SIRS),引發急性肺損傷(Acute Lung Injury),嚴重個案會進展成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與呼吸衰竭。急性期過後,由於組織受損與慢性發炎反應,纖維母細胞活化,而導致肺部纖維化(Lung Fibrosis),最終造成肺部氣體交換功能下降。此類病灶恢復過程緩慢,甚至可能永久存在。
●心血管症狀
新冠肺炎患者可能出現心血管症狀,包含胸悶與心悸,嚴重可引發急性心肌炎、急性冠心症、血管阻塞以及心衰竭。ACE2受器廣泛存在於心血管系統,新冠肺炎病毒可直接侵犯心肌細胞造成心肌炎,可侵犯血管內皮細胞,誘發發炎反應導致高凝血狀態,引發血栓形成末梢組織缺氧。肺部損傷造成的慢性缺氧也會惡化原本心血管疾病。心悸是長新冠最常見的症狀。
●腸胃道症狀
新冠肺炎患者糞便可以檢驗到病毒核酸,病毒本身可以侵犯腸胃道細胞,導致腸胃道菌叢失衡,容易引發如腸躁症與消化不良等症狀。
●神經症狀
新冠肺炎患者的神經症狀包含頭痛、暈眩、嗅味覺異常,嚴重者可能出現癲癇、腦病變與中風。腦霧(Brain Fog)是長新冠常見神經學表現,泛指混亂、頭暈、短期記憶喪失與注意力無法集中,一般認為跟腦細胞缺氧相關。
●精神症狀
部分新冠肺炎患者痊癒後可能出現精神症狀,包含失眠、焦慮、憂鬱、注意力障礙等症狀。約3成患者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造成精神症狀的原因眾多,從腦部損傷、隔離治療環境、社會壓力、到患病後生活工作功能受損都有可能造成精神症狀。
●皮膚症狀
新冠肺炎急性期出現皮膚病灶的比例較低,大多於急性期之後出現。短期皮膚病灶型態包含蕁麻疹、痲疹樣紅斑。急性期後的皮膚病灶,包含丘疹鱗屑狀病變與網狀青斑,其形成與肢端微血管病變相關,可能持續兩個月以上時間。

長新冠之預防措施

預防長新冠最佳方法是避免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現今病毒傳播途徑仍以飛沫與接觸傳染為主,出入公共場所、搭乘大眾交通運輸、長期待在密閉空間裡,建議正確配戴口罩,維持呼吸道禮節,並使用酒精乾洗手或消毒劑濕洗手維持手部衛生。施打新冠肺炎疫苗能降低感染率以及重症風險,建議民眾依照衛生福利部宣導,符合條件者盡速前往醫療院所接受疫苗注射評估。
同住者出現呼吸道症狀或發燒,建議執行家用快篩自我篩檢,如確診新冠肺炎,請依症狀盡速就醫或做好自我健康管理,保持社交距離,盡量避免搭乘大眾交通工具,並維持環境清潔消毒。
長新冠的發生機率與新冠肺炎急性期嚴重程度相關。如感染者為65歲以上長者或是慢性共病、免疫缺失、罹患惡性腫瘤、肥胖(BMI>30)、孕婦,或是產後兩周內的婦女,請盡速就醫以評估抗病毒藥物的使用,減低惡化風險。
新冠肺炎急性期出現中重症的徵兆,如持續高燒、意識不清、胸悶、氣促、呼吸困難、心悸、血壓不穩定、血氧降低,宜盡速就醫,妥善使用抗病毒藥物合併抗發炎藥物有助於改善病情。

長新冠之治療

如感染新冠肺炎的民眾經歷4周時間後症狀仍持續存在,建議前往醫療院所接受整體評估,包含病史詢問、身體檢查、有呼吸道症狀應接受胸部影像檢查,與檢測血氧飽和度,出現胸悶、心悸者建議接受心電圖或心臟超音波檢查。如胸部X光疑似肺部纖維化跡象,可考慮接受胸部電腦斷層以及肺功能檢查。一旦發現嚴重併發症,應進一步接受治療。無嚴重併發症者可以嘗試症狀治療。長新冠症狀影響到日常生活或工作者,可考慮轉介復健科接受心肺復健之評估。

結論

經歷病毒變種與疫苗注射普及化,與新冠肺炎共存成為常態。不可避免的,社區將持續存在新冠肺炎個案,即使絕大多數患者是輕症,仍有一定比例會發生長新冠。目前長新冠的處置上仍以症狀治療與復健為主,因此預防新冠肺炎感染是長新冠最有效的預防措施。

參考資料:
1. 行政院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新冠肺炎(COVID-19)染疫康復者指引. https://www.cdc.gov.tw/File/Get/yW1cH8BEHxFpk0XvS5H8_A
2. Carfì A, Bernabei R, Landi F, et al. Persistent symptoms in patients after acute COVID-19. JAMA 2020;324:603-5. doi: 10.1001/jama.2020. 12603.
3. Davis HE, Assaf GS, McCorkell L, et al. Characterizing Long COVID in an international cohort: 7 Months of symptoms and their impact. EClinicalMedicine 2021;38:101019. doi: 10.1016/j.eclinm.2021.101019. Epub 2021 Jul 15.
4. Nalbandian A, Sehgal K, Gupta A, et al. Post-acute COVID-19 syndrome. Nat Med. 2021; 27(4):601-615.5
5. 新冠病毒感染後之長期症候群 內科學誌 2022:33:424-435

黃俊輔醫師

  • 現職︱臺大醫院雲林分院內科部感染科主治醫師
  • 學歷︱臺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畢業
  • 經歷
    • 臺大醫院內科部感染科總醫師
    • 臺大醫院內科部住院醫師
    • 臺大醫院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醫師
    • 臺大醫院實習醫師
  • 專長︱一般內科醫學、愛滋病、各器官感染、院內感染、不明原因發燒
COVID-19傳染病

You may also like

癌症的系統性治療...

肝臟移植簡介:手...

精準切片診斷,完...

頭頸癌治療全方位...

整合預防、認定補...

農業環境與職業健...

勞工健康臨場健康...

職能復健助力職災...

氣候變遷如何透過...

當心「老人殺手」...

擁有健康知識,豐富彩色人生

雲林分院院訊於94年 2月創刊,希望藉由此刊物傳達民眾正確的保健知識、介紹精緻的醫療品質、專業的醫療團隊。

歡迎收看!島嶼的邊緣 世界的中心

發布日期

  • 2025 年 3 月
  • 2025 年 2 月
  • 2024 年 10 月
  • 2024 年 6 月
  • 2024 年 3 月
  • 2024 年 1 月
  • 2023 年 11 月
  • 2023 年 9 月
  • 2023 年 7 月
  • 2023 年 5 月
  • 2023 年 3 月
  • 2023 年 1 月
  • 2022 年 11 月
  • 2022 年 9 月

標籤

COVID-19 乳癌 傳染病 免疫療法 呼吸困難 基因檢測 壺腹癌 失智症 婦產科 復健 心導管 心臟衰竭 心血管 急救 旅遊醫學 更年期 標靶藥物 氣喘 癌症治療 癌症炙料 癌症照護 癌症篩檢 癌症飲食 白血病 糖尿病 老年醫學 職業傷害 肝癌 肝臟 肢體創傷 肺炎 肺病 肺癌 肺纖維化 肺阻塞 脾臟 腦傷 腦損傷 腫瘤 膽囊 農民照顧 遠距醫療 頭頸癌 骨折 骨質疏鬆

最新文章

  • 雲醫21守護四季

    8 3 月, 2025
  • 雲林您可以帶走的盛宴

    8 3 月, 2025
  • 癌症的系統性治療:化學、標靶與免疫療法的綜合應用

    8 3 月, 2025
  • 肝臟移植簡介:手術規範、適應症與長期照護

    8 3 月, 2025
  • 精準切片診斷,完美移除乳房腫瘤乳房真空輔助微創手術

    8 3 月, 2025

單元分類

  • Uncategorized (1)
  • 照護專欄 (26)
  • 營養師專欄 (14)
  • 發現雲林 (52)
  • 總編輯的話 (14)
  • 藥師專欄 (14)
  • 護理專欄 (17)
  • 醫保廣場 (58)
  • 院長的話 (14)
  • 雲醫快訊 (67)

@本網站內容所有權歸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雲林分院所有,禁止任意轉載、複製或做商業用途。 LOGO使用字形來自數位發展部,CNS11643中文標準交換碼全字庫網站,https://www.cns11643.gov.tw


Back To Top
  • 總編輯的話
  • 院長的話
  • 醫保廣場
  • 照護專欄
    • 藥師專欄
    • 護理專欄
    • 營養師專欄
  • 發現雲林
  • 雲醫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