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婦產部 陳瑢醫師
1913年,一對叫喬治與瑪麗的年輕希臘夫妻踏入美國,一句英文都不會,袋裡僅有勉強能過海關的250美元,這樣開始在異國生活。4年後,時任康乃爾大學博士後研究生的喬治正在研究天竺鼠性別分化,他突發奇想將雌鼠陰道的分泌物抹在玻片上,於顯微鏡下觀察,竟發現其中的細胞能充分反映出雌鼠在月經週期的賀爾蒙變化。很快地,喬治將腦筋動到了太太瑪麗身上,於是瑪麗成為近代接受抹片檢查的第一人―由抹片發明者,先生喬治‧帕帕尼可勞(Papanicolaou)親自執行。
抹片是對抗子宮頸癌無可取代的武器
抹片能窺見的廣袤、遠不止賀爾蒙造成的變化,帕帕尼可勞醫師曾說:「在子宮頸抹片中初次觀察到癌細胞,是我研究生涯中最令人激動的時刻之一!」1925年開始,帕帕尼可勞醫師在紐約婦女醫院開啟一項劃時代的研究,透過採集罹癌婦女的子宮頸抹片,對比自願參與研究之正常婦女的檢體,將抹片下的子宮頸癌及癌前病變過程,清楚紀錄並建立模型。帕帕尼可勞醫師將對子宮頸抹片的畢生觀察及教學整合後,1954年出版了抹片圖解的教科書。現今廣為使用的子宮頸抹片稱作「Pap Smear」,即為帕帕尼可勞姓氏的簡版,為紀念他在發展此篩檢工具的偉大貢獻。
近一世紀後,抹片仍是子宮頸癌篩檢無可取代的基石,世界皆將其列為國家政策廣為推行。一位婦產科權威在1998年的文章中總結:「帕帕尼可勞醫師的偉大貢獻證明了癌症是可以被擊敗的。直到他的後繼追隨者發明預防癌症的方法前,抹片檢查是世人對抗子宮頸癌最強大的武器。科學及醫界的我們視他為指引之星並永懷感激,而他的創見更拯救了無數因檢查而受惠的婦女生命。」
子宮頸癌可能完全被「消滅」
「六分鐘,護一生」琅琅上口;國民健康署自民國84年起,補助30歲以上婦女每年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推動至今,已使子宮頸癌發生率及死亡率大幅降低超過70%。根據109年的癌症登記年報,子宮頸癌快跌出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的前10名榜單,但在女性前10大癌症「死亡率」卻仍榜上有名。此情形更值得呼籲符合篩檢資格的婦女,最好每年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早期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保障自己健康權益。
超過9成子宮頸癌是經由性行為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 HPV)所致,雖大部分的感染會自行痊癒,但持續的HPV病毒感染會增加日後子宮頸上皮出現癌前病變,甚至癌症的可能性。抹片檢查做為優秀的癌症篩檢方式,成功的降低了侵襲性癌發生率,並提供治療癌前病變的機會;更因為人類乳突病毒與子宮頸癌緊密的關聯性,預防方式得到了大幅躍進,子宮頸癌極有可能成為人類首個能夠完全「消滅」的癌症。
儘早注射癌症疫苗杜絕疾病發生
僅半世紀前,醫學界雖已接受傳染性病毒能致癌的觀念,但當時認為造成子宮頸癌的兇手是單純皰疹病毒第二型。1974年國際乳突病毒學會上,一名德國醫生發表了人類乳突病毒能致子宮頸癌的嶄新觀點,但在場眾人除了興趣缺缺,更陷入嘲諷般的死寂。20多年後,哈拉爾德‧楚爾‧豪森(Harald zur Hausen)博士,以當年受到冷待的研究成果,發現人類乳突病毒是子宮頸癌致病元兇的卓著貢獻,與另兩位傑出科學家共獲2008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楚爾豪森少年時的玩伴曾問:「你畢業後想做什麼?」他半是開玩笑、半是豪氣地說:「我要學醫、做研究、拿諾貝爾獎!」或許年輕的楚爾豪森也沒想到,許下的願望竟一個不漏、全部兌現了。雖在證實人類乳突病毒導致子宮頸癌的這一路上飽受嘲諷和批評,楚爾豪森博士及研究團隊堅持不懈,終在1983年於過半數的子宮頸癌樣本中,發現人類乳突病毒16型,而後同為高危險的18型也隨之被發現,此二者感染與近四分之三的子宮頸癌有關。據統計,台灣女性除前述16與18型外,52與58型亦常見於子宮頸上皮病變及子宮頸癌。確立了子宮頸癌與人類乳突病毒的因果關係後,人類如虎添翼,針對人類乳突病毒的防禦策略在世界各地燃起研究的熱火。
醫學的進步,始終是站在巨人的肩上前行,因有帕帕尼可勞醫師的抹片檢查,子宮頸癌成為唯一能有效篩檢癌前病變的婦科癌症;又因為楚爾豪森博士不懈的鑽研,我們能夠了解子宮頸癌與人類乳突病毒間關鍵的連結,進而透過人類乳突病毒疫苗的發明,子宮頸癌有望成為第一個被「消滅」的癌症。在這場人類與疾病漫長的戰役中,這無非是個令人振奮的捷報!在此鼓勵台灣的婦女同胞,定期接受抹片檢查,並在醫師諮詢適合後,進行人類乳突病毒檢測或疫苗注射,不僅捍衛自己的健康、更是齊心為人類戰勝子宮頸癌的願景而努力!
參考資料:
Mammas, I.N., Koutsaftiki, C., Papatheodoropoulou, A., & Spandidos, D.A. (2019). Mache Papanicolaou (1890 1982), the dedicated companion of the great benefactor: An interview with Dr Julie Kokkori, one of the only living relatives of Dr George N. Papanicolaou. Experimental and Therapeutic Medicine, 18, 3248-3251. https://doi.org/10.3892/etm.2019.7951
MLA style: Harald zur Hausen – Photo gallery. NobelPrize.org. Nobel Prize Outreach AB 2023. Wed. 11 Oct 2023. 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medicine/2008/hausen/photo-gallery/
Vilos GA. The history of the Papanicolaou smear and the odyssey of George and Andromache Papanicolaou. Obstet Gynecol. 1998 Mar;91(3):479-83. doi: 10.1016/s0029-7844(97)00695-9. PMID: 9491881.
Tan SY, Tatsumura Y. George Papanicolaou (1883-1962): Discoverer of the Pap smear. Singapore Med J. 2015 Oct;56(10):586-7. doi: 10.11622/smedj.2015155. PMID: 26512152; PMCID: PMC4613936.
Frazer IH. The HPV Vaccine Story. ACS Pharmacol Transl Sci. 2019 May 29;2(3):210-212. doi: 10.1021/acsptsci.9b00032. PMID: 32259056; PMCID: PMC7089001.
================================================
陳瑢醫師
- 現職
- 臺大醫院雲林分院婦產部主治醫師
- 學歷︱長庚大學醫學系畢業
- 經歷
- 臺大醫院婦產部總醫師
- 臺大醫院婦科研修醫師
- 專長
- 婦科腫瘤,婦科癌症,婦科微創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