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到任的內科部林亮宇主任,專精於治療心律不整、導管介入、心臟衰竭。這是他第二次來到雲林分院服務,身懷在臺北總院歷練多年的寶貴經驗,他期盼能引進心房顫動新療法,並透過社區篩檢、區域聯防、AI科技,找出慢性病潛在患者,推行早期預防概念,促進雲林鄉親健康管理意識。
今年8月從臺北總院調至雲林分院,擔任內科部主任一職的林亮宇主任,專長為心臟電生理心臟學,會選擇心臟內科作為專科,他說是因為高中時期非常喜歡數理,就讀臺大醫學系時,發現心臟跳動的動力來自電傳導,而心臟收縮則與力學相關。再加上心臟治療只要用對藥物與方法,很快就能看見治療效果,「非常符合我做事步調快、講究立竿見影的個性。」因此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心臟內科作為專攻領域。這樣的背景與熱忱,讓他展現出色的專業能力,並在教學、研究與臨床上皆有傑出表現,不僅是有口皆碑的心臟科專家,也是臺大醫學院醫學系內科教授。
盼引進心房顫動新療法
林亮宇主任戲稱心臟內科醫師就像是水電工,血流不順要疏通血管,電流不順要電燒焊接,而他特別擅長「電工」,尤其是治療「心房顫動」。心房顫動是增加中風機率和造成心臟衰竭的原因之一,當心房出現亂放電的狀況時,心房無法正常且有效的收縮,就會發生心律不整。當心跳速率忽快忽慢且不規律,致使心臟的血液輸出量不順,就有可能產生血栓,「這些血栓通常比較大,當它隨著血流流出心臟,便容易造成器官栓塞,如栓塞於腦部便就是腦中風。」林亮宇主任進一步說明,「依據統計,心房顫動的病人會增加5倍的中風機率,而且若為心房顫動引起的中風,其症狀會較嚴重、臥床率也會升高。」
傳統上治療心房顫動除了可以使用藥物外,也可以採用「電氣燒灼術」,以熱探頭的高溫能量經電極導管來阻隔不正常的心臟異常放電或異常傳導路徑,治療效果雖佳,不過因為需要一個點一個點的燒來連成一個圈,所以手術時間較長,若病人的身體狀況不允許麻醉,熱能還可能引起疼痛。2015年志玲姊姊慈善基金會慷慨捐贈冷凍消融儀予臺大總院,配備類似熱探頭的導管,能將能量轉變成冷的,使用於心臟結構較小的小兒科上,可降低電氣燒灼術可能損傷傳導途徑的機會;隨後於2018年成人科引進了冷凍球囊,開啟了將球囊導管接在冷凍消融儀上用來治療心房顫動的濫觴。
冷凍消融球囊療法是利用經導管技術將球囊送到左心房,在左心房與肺靜脈接口處,用冷凍低溫創造一條連續的傷痕,來阻絕異常的電生理訊號,達到治療效果。因為成效良好,2018年起開始擴大使用於成人患者上。「冷凍消融球囊手術不僅可以將手術時間縮短至1-2小時,而且產生的組織破壞和正常的徑界非常清楚,比較不會讓不想要破壞的正常組織也受到波及,這是它非常大的特點。」林亮宇主任印象深刻,曾有一名年約60的大學教授,經常無預警發生心房顫動,「授課時、睡夢中都曾發作,心跳動輒飆破每分鐘160下,每個月都要跑急診2-3次,使用藥物也無法控制。」在接受林亮宇主任以冷凍消融球囊手術治療後,至今已4年都未再發作。
2019年臺大醫院新竹分院已引進心臟冷凍消融儀,林亮宇主任表示將提出採購計畫,期待不久後雲林鄉親也可在醫師建議下,依照個人狀況,選擇使用藥物、電氣燒灼術或新式的冷凍消融球囊手術來治療心房顫動。
提高病識感推動預防概念
雖然才剛到雲林分院任職不久,但林亮宇主任已經發現雲林鄉親與臺北總院有兩個很大的不同。「一是高齡患者比較多、二是有疾病卻不就醫的潛在病人多。」林亮宇主任進一步解釋,在過往針對台灣數個城市進行的社區篩檢調查結果顯示,80歲以上長者約有8%-10%患有心房顫動,60歲以上也有3-4%的患者。
心房顫動除了容易發生在年紀較大的長者外,其他如有高血壓,心衰竭,糖尿病,甲狀腺機能亢進等病人,也是心房顫動好發族群。「麻煩的是,心悸、虛弱、頭暈和呼吸困難是心房顫動的常見徵狀,但研究發現約有30%的患者並不會出現這些警訊,50%的人則是偶爾才會發生。」林亮宇主任表示心房顫動在早期還是陣發性心律不整時治療效果最好,當病情演變至持續性心律不整時,不論是電氣燒灼術或冷凍消融球囊手術,成功機率都會大幅下降,因此他認為除了醫院引進新的治療儀器,如何透過社區篩檢找到無症狀或輕微症狀未就醫的潛在患者更是重要,而這也是他正在構思的計畫之一。
此外,雲林縣是超高齡縣市,老年人口比例高,加上年輕人外出工作,只留老人留居鄉間,內科常見的慢性病,例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因為早期症狀不明顯,容易被長者輕忽,往往拖到出現併發症,如心肌梗塞、中風時才至醫院診療。林亮宇主任認為「預防重於治療」,從日常生活做起,注意飲食、控制體重、避免菸酒、定期回診服藥、維持運動習慣,就可大幅降低併發症發生的機會,「而這一切都需要從提高病識感開始做起。」
在馬院長積極推動區域聯防下,雲林分院已和雲林地區的醫療體系、基層診所建立起良好的互動基礎,林亮宇主任希望透由此機制,能將醫學中心新的藥物、新的治療知識與合作醫院、診所分享,並對民眾宣導正確的衛教知識,提升健康識能,「在病況還沒有變嚴重前,在早期就將病情控制好,如此也能減輕未來國家投入醫療的成本,以及家庭、社會的負擔。」
運用人工智慧找出潛在患者
看診之餘,林亮宇主任也關注如何將人工智慧應用於心臟醫學。2022年初,臺大醫院新竹分院與敦捷光電合作開發心律不整App「愛心鏡(Rhythm Cam)」,經過臨床試驗,敏感度跟準確度高達95%以上,是亞洲第一款醫用心律不整APP。林亮宇主任說:「這項技術是利用照光來看手指頭內的血液體積變化,再結合特殊演算法就可以達到和心電圖相當的結果。使用者只要將手指貼在鏡頭上平放靜待1分鐘,就能偵測出結果。」
發現心律不整必須收錄發病時的心電圖來判斷病因,傳統上需進行24小時、7天、14天等長時間的連續心電圖監測、植入心電圖紀錄器,或是使用事件紀錄器等才能確診,耗時費力。使用「愛心鏡」可直接利用手機上的鏡頭,達到與心電圖相當的準確率,有助於找出更多潛藏患者,及早介入治療,預防後續疾病的發生率。
================================================
林亮宇主任
- 現職
- 臺大醫院雲林分院內科部主任
- 學歷
- 國立臺灣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
-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系學士
- 經歷
- 臺大醫院心血管中心心臟檢查區主任
- 臺大醫學院醫學系內科教授
- 臺大醫學院醫學系內科副教授
- 臺大醫院內科部心臟科主治醫師
- 臺大醫學院醫學系內科臨床副教授
- 臺大醫學院醫學系內科臨床助理教授
- 臺大醫學院醫學系內科助理教授
- 臺大雲林分院內科部心臟科主治醫師
- 新北市立聯合醫院內科部心臟科主治醫師
- 新北市立聯合醫院內科部心臟科總醫師
- 臺大醫院內科部心臟科住院醫師
- 專長
- 心律不整、心臟電生理心臟學、導管介
入治療、心臟衰竭、一般心臟學
- 心律不整、心臟電生理心臟學、導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