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樞神經感染,係指腦部或脊髓受到病原菌的侵犯導致感染發炎。腦部與脊髓有顱骨和脊椎骨保護,其下還有三層腦膜(硬腦膜、蜘蛛膜、軟腦膜)將腦部與脊髓完整封閉,一般來說病原菌不易進入中樞神經。然而,當上述保護結構受外力破壞,或是病原菌突破上述防護,就會造成中樞神經感染。
病原菌的入侵途徑與類型
中樞神經系統感染,依照病原菌進入的機制,可以分成3種:
1. 直接入侵(Direct Invasion)。係指因外傷、穿刺傷、手術、或是植入物,導致病原菌直接進入。
傳染性入侵(Contagious Invasion)。係指病原菌經由腦部或脊髓周邊已受感染結構進入中樞神經,例如中耳炎、鼻竇炎、或是顱骨或脊椎骨之骨髓炎。
2. 血循性(Hematogenous)。係指病原菌經血液進入中樞神經系統,導致感染,為最常見中樞神經感染之成因。
中樞神經系統感染,依照不同病原菌,又可分為:
1. 細菌性。諸多細菌都能造成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常見如肺炎鏈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腦膜炎雙球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嗜血桿菌(Haemophilus influenzae),其他如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綠膿桿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等。
2. 黴菌性。常見如隱球菌(Cryptococcus spp.)、念珠菌(Candida spp.)。近期著名案例,為2023上半年於墨西哥所爆發,因接受硬腦膜外麻醉而導致腦膜炎之鐮刀菌(Fusarium spp.)。
病毒性。病毒感染可能同時影響中樞神經,常見如腸病毒(Enterovirus,包含腸病毒71型、小兒麻痺病毒)、單純皰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水痘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麻疹病毒(Measles)、日本腦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等。
3. 寄生蟲,如弓形蟲(Toxoplasma gondii)、廣東住血線蟲(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或是近期新聞報導之食腦蟲(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Naegleria fowleri)。
結核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或分枝桿菌(Non-tuberculosis mycobacterium)。
影響與預防策略
中樞神經系統感染,依照影響部位及程度,會有不同的表現,可大致分為:最常見的腦膜炎、腦炎、腦膿瘍及脊髓炎。
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初始表現往往不明確,導致診斷上有相當大的困難。腦膜炎的病人,往往需要發病一段時間後,才會有發燒、頸部僵硬、意識變化三大典型表徵;然而,仍有一半的腦膜炎病人不會出現上述三大典型表徵,而且絕大多數病人並沒有特定理學檢查表現,不利於及早診斷及早治療。電腦斷層或磁振造影在診斷中樞神經感染幫助有限,最終仍需仰賴腰椎穿刺,採檢腦脊髓液進行分析及病原菌培養,選取適當的藥物治療。也因此,後續有學者提出,當病人出現頭痛、發燒、頸部僵硬、或意識變化四項的其中兩項,且未有其他可能原因,就應把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列入考量,及早進行腰椎穿刺,以利確診及後續治療。
中樞神經系統感染,依照病人本身的共病、病原菌的不同、診斷的早晚,有程度不一之結果,最嚴重者可能癱瘓、昏迷、甚至死亡。疫苗是目前最有效的預防方式,兒童只需依照健康手冊上的時間接種疫苗,即可有效預防大多常見的細菌性腦膜炎、日本腦炎、小兒麻痹。免疫不全、脾臟切除、人工電子耳、或是有慢性耳漏或鼻漏之病人,建議先接受一次13價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PCV13),再接續兩次肺炎鏈球菌多醣體疫苗(PPV23)。70歲以上長者,可先自費接受一次13價結合型疫苗(PCV13),再接受疾管署公費肺炎鏈球菌多醣體疫苗(PPV23),達到更好保護效果。若民眾將前往流行性腦膜炎疫區工作或旅遊,則建議至旅遊門診或感染科門診接受腦膜炎雙球菌疫苗。
================================================
蔡明叡醫師
- 現職︱臺大醫院雲林分院感染科主治醫師
- 學歷︱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
- 經歷︱
- 奇美醫院內科部住院醫師
- 臺大醫院內科部感染科總醫師
- 臺大醫院雲林分院內科部感染科主治醫師
- 中華民國內科專科醫師
- 專長︱一般內科醫學、感染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