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醫院雲林分院院訊
  • 總編輯的話
  • 院長的話
  • 醫保廣場
  • 照護專欄
    • 藥師專欄
    • 護理專欄
    • 營養師專欄
  • 發現雲林
  • 雲醫快訊

壺腹癌淺談:容易忽略的深水炸彈

by EIC 21 9 月, 2022

壺腹癌是一種相對罕見的疾病,每年發病率約千萬分之2 到6,僅佔消化系統癌症的 0.6% ~ 0.8%。過去三十年間,發生率逐漸增加,平均診斷年齡為 60 至 70 歲,遺傳性息肉病綜合徵(FAP)患者發病年齡則較早。壺腹癌沒有明確的風險因子,早期診斷或篩檢較為困難。早期壺腹癌沒有附近組織或淋巴結的侵犯,能開刀清除乾淨,通常預後良好,5 年存活率可達3 ~ 6 成以上。無法切除的壺腹癌,其平均存活期約4 ~ 6 個月。壺腹癌的形成過程與大腸直腸癌相似,由壺腹腺瘤演變而成,因此壺腹腺瘤被認為是一種癌前病變。

位置特殊,難見廬山真面目

壺腹位於十二指腸第二部分的內側腸壁,是總膽管和胰管會合之處。解剖上是一個凸起、看起來像乳頭狀的構造,故又稱為十二指腸乳頭。膽汁和胰液在此匯流後,經此注入十二指腸,進行消化功能。壺腹就像是「壁飾」一樣,懸掛在十二指腸的「牆壁」上。

一般的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胃鏡檢查)是往前看(直視鏡),常常只能看到壺腹的一部分,難以做完整觀察,導致壺腹病兆容易被忽略,不易被診斷。因此過去發現到壺腹病兆的時候,多已轉化為癌症,甚至侵犯到壺腹周圍的器官,很難區分是原發的壺腹癌,或是從胰臟或膽管等壺腹周圍其他部位而來的癌症。隨著醫學技術進步,經由特殊內視鏡檢查,已可早期診斷壺腹腫瘤。

早期無症狀,平靜水面下的暗潮洶湧

壺腹癌如同一般癌症,初期不會有明顯症狀。患者可能覺得腹脹、悶痛,而這些症狀和一般的消化道疾病類似,除非篩檢,否則很難發現。加上位置特殊,病兆難以發現,當引發症狀被診斷時,病兆通常已經存在很久。當大病灶形成時可能導致胃出口阻塞,伴有嚴重的噁心、嘔吐、胃口不佳、體重下降。

黃疸是最常見症狀

黃疸是壺腹腫瘤病人最常見的症狀。壺腹是膽汁與胰液分泌的樞紐,控管膽道來的膽汁與胰管來的胰液流向十二指腸。一旦壺腹發生腫瘤,很容易擋住膽道出口,引起黃疸。有時會被誤以為是膽結石阻擋膽道,經仔細檢查才發現是十二指腸乳頭病變。

反覆發作的胰臟炎要小心

壺腹也控管胰液流入十二指腸,因此當腫瘤影響胰液流出,可能會引起胰臟發炎。少部分患者因為反覆胰臟發炎被診斷。因此病患莫名地發生胰臟發炎,壺腹腫瘤是必需考慮的鑑別診斷。

特殊族群要提高警覺

壺腹癌沒有什麼危險因子,男女發生的比率也相當,所以無法有具體的預防建議。不過特定的癌症症候群要注意,如遺傳性非
息肉性大腸癌(hereditary non- polyposis colon cancer)、家族性腺性息肉症(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佩傑氏症候群 Peutz-Jegher’s syndrome)、李-富曼氏症候群(Li-Fraumeni syndrome)。

「家族性腺性息肉症」患者因全身的消化道長許多息肉,也容易在壺腹上長出腺瘤,進而轉化為癌。其次則是「佩傑氏症候群」,患者會有黏膜皮膚色素沉著和腸胃道缺陷瘤,屬於自體顯性遺傳或是突變而得。從胃到大腸整個消化道都會有大小不一的息肉分布,許多患者從小就會有反覆的腸套疊、也容易在壺腹上長出腺瘤,進而轉化為癌。這些病患接受內視鏡檢查時,應注意壺腹部的變化。

篩檢追蹤是不二法則

近年壺腹腫瘤常透過健檢發現,病人也逐漸年輕化。過去發現壺腹癌時,通常較晚期,病患也較年長,一般都是6、70 歲以上。大多數晚期壺腹癌是外生性腫瘤,可以毫無困難地診斷。然而以往的研究發現15% ~ 60%的壺腹腺瘤內含早期腺癌病灶,內視鏡切片診斷壺腹腺瘤及癌的準確率為38.3% ~ 85%。內視鏡超音波可以評估壺腹乳突的大小,以及是否有膽道或胰管的侵犯,增加壺腹腺瘤的診斷率。內視鏡超音波敏感性比電腦斷層更好,可檢測早期壺腹腫瘤。腫瘤指標CA 19-9(CA)/(CEA)對壺腹無特異性和診斷應用有限。

常用的是CA19-9, 其敏感性為68 ~93%,特異性為72 ~ 93%,並非理想的診斷工具,通常被用來追蹤術後是否有癌症復發的跡象。內視鏡檢查配合切片,診斷癌前病變,早期發現良性的腺瘤內藏有的惡性病變,進一步切除,是防範壺腹癌的不二法則。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約有7 成的壺腹癌是由腺瘤惡化演變而來,因此當發現壺腹腺瘤時,建議要切除,以預防未來演變成癌症病灶。早期壺腹腺瘤可使用內視鏡切除,但若是壺腹腫瘤內含有癌變時,不建議只用內視鏡切除,因局部淋巴轉移的機會近三成,此時需進一步採用外科開刀的方式整個挖除,以免切不乾淨導致復發。沒有淋巴轉移且可以開刀切除腫瘤的壺腹癌患者,5 年存活率約有65%
至80%,一但晚期淋巴轉移後,患者5 年存活率就會降到25% 至40%。

由於腺瘤裡是否含有癌化細胞,有時並不容易從內視鏡檢查得知,甚至切片也不一定能精準取得癌化細胞。臺大團隊研究發現,高風險腺瘤可先以正子攝影檢測,如果影像顯示明顯亮點,則內部可能含有癌變,藉此檢查可幫助醫師判斷是否要直接開刀還是採取內視鏡切除術。

高風險腺瘤可先以正子攝影檢測,箭頭處紅色亮點代表疑似癌變處。圖片來源:Nuclear Medicine,17 April 2021

詹益宗醫師

簡介

現 職
‧臺大醫院雲林分院內科部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
學 歷
‧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
經 歷
‧臺大醫院內科部住院醫師
‧臺大醫院內科部總醫師
‧臺大醫院肝膽胃腸科研究員
‧中華民國內科專科醫師
‧中華民國消化內科(胃腸肝膽科)專科醫師
‧臺灣內科醫學會會員
‧臺灣消化系醫學會會員
‧臺灣消化系內視鏡醫學會會員
專 長
胃食道逆流疾病、消化道癌症篩檢、早期癌症診斷、消化性疾病診治、上下消化道內視鏡檢查與治療、內視鏡超音波檢查、腹部超音波檢查

壺腹癌

You may also like

癌症的系統性治療...

肝臟移植簡介:手...

精準切片診斷,完...

頭頸癌治療全方位...

整合預防、認定補...

農業環境與職業健...

勞工健康臨場健康...

職能復健助力職災...

氣候變遷如何透過...

當心「老人殺手」...

擁有健康知識,豐富彩色人生

雲林分院院訊於94年 2月創刊,希望藉由此刊物傳達民眾正確的保健知識、介紹精緻的醫療品質、專業的醫療團隊。

歡迎收看!島嶼的邊緣 世界的中心

發布日期

  • 2025 年 3 月
  • 2025 年 2 月
  • 2024 年 10 月
  • 2024 年 6 月
  • 2024 年 3 月
  • 2024 年 1 月
  • 2023 年 11 月
  • 2023 年 9 月
  • 2023 年 7 月
  • 2023 年 5 月
  • 2023 年 3 月
  • 2023 年 1 月
  • 2022 年 11 月
  • 2022 年 9 月

標籤

COVID-19 乳癌 傳染病 免疫療法 呼吸困難 基因檢測 壺腹癌 失智症 婦產科 復健 心導管 心臟衰竭 心血管 急救 旅遊醫學 更年期 標靶藥物 氣喘 癌症治療 癌症炙料 癌症照護 癌症篩檢 癌症飲食 白血病 糖尿病 老年醫學 職業傷害 肝癌 肝臟 肢體創傷 肺炎 肺病 肺癌 肺纖維化 肺阻塞 脾臟 腦傷 腦損傷 腫瘤 膽囊 農民照顧 遠距醫療 頭頸癌 骨折 骨質疏鬆

最新文章

  • 雲醫21守護四季

    8 3 月, 2025
  • 雲林您可以帶走的盛宴

    8 3 月, 2025
  • 癌症的系統性治療:化學、標靶與免疫療法的綜合應用

    8 3 月, 2025
  • 肝臟移植簡介:手術規範、適應症與長期照護

    8 3 月, 2025
  • 精準切片診斷,完美移除乳房腫瘤乳房真空輔助微創手術

    8 3 月, 2025

單元分類

  • Uncategorized (1)
  • 照護專欄 (26)
  • 營養師專欄 (14)
  • 發現雲林 (52)
  • 總編輯的話 (14)
  • 藥師專欄 (14)
  • 護理專欄 (17)
  • 醫保廣場 (58)
  • 院長的話 (14)
  • 雲醫快訊 (67)

@本網站內容所有權歸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雲林分院所有,禁止任意轉載、複製或做商業用途。 LOGO使用字形來自數位發展部,CNS11643中文標準交換碼全字庫網站,https://www.cns11643.gov.tw


Back To Top
  • 總編輯的話
  • 院長的話
  • 醫保廣場
  • 照護專欄
    • 藥師專欄
    • 護理專欄
    • 營養師專欄
  • 發現雲林
  • 雲醫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