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臟有腫瘤,需不需要開刀?是不是有別的治療可以取代切肝?
肝臟腫瘤有分成良性或惡性腫瘤。大部分的良性肝腫瘤(如:血管瘤、局部結節性增生或肝囊腫)不太會有轉惡性的機率,也不需要面臨手術切除,除非有症狀,像是腫瘤過大造成壓迫、感染、出血……等。惡性肝腫瘤則有肝癌、膽道癌或是轉移性肝臟腫瘤,依照病人腫瘤的大小、位置、數量以及病人的身體狀況(如:年紀、共病或肝臟剩餘功能……等),來評估是否可以接受手術切除。
若無法切除者,臨床上目前還有其他替代療法,包括局部消融(電燒)手術、肝臟腫瘤血管栓塞及肝移植手術。肝細胞癌雖然是最常見的肝臟惡性腫瘤,但是卻只有少部分的病人可以接受切肝手術,因為大部分的病人肝功能都不佳。反觀膽道癌,這群病人的肝功能相對是正常的,所以比較能接受大面積的肝切除手術。
轉移性肝臟腫瘤的病人也是相對適合接受肝切除,最常被討論的就是大腸癌併肝轉移。這類的病人,肝轉移腫瘤切除可增加存活率。其他像是內分泌腫瘤肝轉移,也常規性的需要接受切肝手術。因此即使近期有許多其他替代療法,切肝手術始終還是一個不可或缺的治療選項。
在接受肝臟手術之前我們需要知道甚麼?
.腫瘤大小
小腫瘤且又在邊邊角角,則可以選擇小範圍切肝。腫瘤越大,術後復發風險會較高,應注意且定期追蹤。
.腫瘤顆數
若顆數很多但是都聚集在同一個區域,則可切小範圍的肝葉把腫瘤清除;若分布太廣,則必須評估拿掉的肝葉範圍;若切肝範圍過大,則不建議手術,可能考慮電燒或栓塞。
.腫瘤的位置
若在邊邊角角,則需要拿的肝葉較少且較小,若比較靠中間,則考慮切左肝或右肝,術後肝衰竭風險也較大。
.腫瘤是否靠近血管
若腫瘤靠近血管的主幹,會擔心沿著血管切除,拿不乾淨,復發率也較高。若傷到主幹,犧牲的肝面積相對變大,術後肝衰竭
機率也會提高。
.肝功能是否適合切肝?
除了一些基本的GOT、GPT 數值,外科醫師切肝前會評估15 分鐘綠靛基質氯化物(Indocyanine Green,ICG)代謝的數值,依照數值的結果來評估是否可大範圍切肝(如:右肝或左肝切除。)病患本身的年紀以及肝硬化的程度(Child-Pugh score),也會影響切肝的範圍,甚至有些人就無法接受切肝這個選項。
手術方式
目前手術方式有傳統切肝、腹腔鏡切肝及機器人手臂切肝。微創手術相較傳統手術最大的差別就是傷口較小且術後恢復期較短,對於術後疼痛也較傳統佳。因此腫瘤若不大或是腫瘤位置在比較淺的位置,則可考慮微創手術。
術後照顧
術後肝衰竭是本手術最嚴重且死亡率較高的併發症,主要的原因還是殘餘的肝功能不足。近期因術前腫瘤定位、術中切肝技術及術後照護技術的進步,術後肝衰竭導致的死亡率大幅下降,但術後支持性療法及監測術後肝功能,還是需密切注意。
射頻燒灼術(RFA) VS. 肝切除手術
射頻燒灼術(Radiofrequency Ablation, RFA)目前是跟開刀切除一樣對於肝癌是有達到根除性(curative)的效果,但是如何選
擇卻是一大哉問。
RFA 有可能可以經皮微創進行治療,不需進行傳統手術而達到根除性的治療,同時RFA 也能大幅降低手術出血、麻醉藥量、手術時間以及傷口疼痛和併發症風險等,術後一般也在一至三日可出院。但是RFA 也有它的極限,射頻消融所達到的治療溫度較低(60℃),所以如果鄰近低溫區如血液流動中的血管(37℃),則可能因熱量被低溫區帶走而影響療效,這是所謂熱沈效應(heat sink effect)。所以一般腫瘤在血管邊,或是在肺臟近氣管,腎臟近集尿系統,較少考慮傳統射頻治療。因為殘餘腫瘤
復發的可能性較高。
現 職
‧臺大醫院雲林分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
學 歷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系
經 歷
‧臺大醫院住院醫師
‧臺大醫院一般外科總醫師
‧臺大雲林分院外科部主治醫師
專 長
一般外科、乳房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