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內科部感染科 黃俊輔醫師
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也是大家熟知的新冠肺炎(9月起更名為新冠併發重症),自2019年底於中國武漢出現,旋即成為全球流行傳染病,造成嚴重疫情與經濟損失。隨新冠肺炎疫苗開發、抗病毒藥物使用以及多次病毒株變種後,在Omicron時代,重症個案比例有所減少。然新冠肺炎的後遺症仍是現今感染者需面對的長期威脅,尤其是隨疫情性質轉變,各式管制措施逐步調整,更必須關注感染者後續可能出現的新冠肺炎後遺症。
長新冠定義與流行病學
新冠肺炎是由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引起的感染症。新型冠狀病毒可由飛沫、直接或間接接觸感染者呼吸道分泌物傳播。其感染細胞的主要受體是血管收縮素轉化酶2受體(ACE2 Receptor),此受體廣泛存在於人體,包含呼吸道、血管內皮、腸胃道、腎臟乃至於神經系統等各器官,因此患者除了呼吸道症狀,仍可能出現嗅味覺異常、腸胃道症狀。
新冠肺炎前4周稱為急性期,部分症狀可能延續超過4周,但是大部分的患者在12周內症狀會痊癒或改善。臺灣疾病管制署引用世界衛生組織(WHO)以德菲法(Delphi)調查國際專家共識,於2021年10月6日公布,將因罹患新冠肺炎產生的長期影響稱為─ 「COVID-19 急性感染後徵候群(Post COVID-19 Condition)」,定義為確診或疑似感染SARS-CoV2病毒3個月後,仍有無法以其他診斷解釋且持續至少2個月的症狀,並通常對日常生活或身體活動功能造成影響。新冠肺炎如症狀持續或反覆發作兩個月以上,且病程超過12周,被稱為長新冠(Long COVID)。
長新冠的發生與新冠肺炎嚴重程度相關。83%的住院病人與32%的門診病人可能出現症狀延長現象。中重症、重症與極重症COVID-19 病人的長新冠發生率各為5.2%、14.5% 與36.6%。
長新冠之症狀與病因
長新冠的症狀,常見是急性期症狀的延續。長新冠影響廣泛,包含一般性症狀、呼吸道症狀、心血管症狀、腸胃道症狀、精神神經症狀、皮膚症狀等等。
●一般性症狀
包含疲勞、倦怠、運動後氣促、體力下降、脫髮、部分嚴重患者可能因活動耐受力下降導致無法工作。女性患者較易出現倦怠、運動後氣促、脫髮等症狀。
●呼吸道症狀
呼吸道是新冠肺炎最常侵犯的部位。常見的長新冠呼吸道症狀包含咳嗽、呼吸困難、胸悶,活動力下降,血氧濃度下降等。嚴重程度與急性期肺部損傷程度相關。新冠肺炎病毒直接侵犯肺部造成細胞受損,後續引發免疫反應可引發全身炎症反應症候群(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SIRS),引發急性肺損傷(Acute Lung Injury),嚴重個案會進展成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與呼吸衰竭。急性期過後,由於組織受損與慢性發炎反應,纖維母細胞活化,而導致肺部纖維化(Lung Fibrosis),最終造成肺部氣體交換功能下降。此類病灶恢復過程緩慢,甚至可能永久存在。
●心血管症狀
新冠肺炎患者可能出現心血管症狀,包含胸悶與心悸,嚴重可引發急性心肌炎、急性冠心症、血管阻塞以及心衰竭。ACE2受器廣泛存在於心血管系統,新冠肺炎病毒可直接侵犯心肌細胞造成心肌炎,可侵犯血管內皮細胞,誘發發炎反應導致高凝血狀態,引發血栓形成末梢組織缺氧。肺部損傷造成的慢性缺氧也會惡化原本心血管疾病。心悸是長新冠最常見的症狀。
●腸胃道症狀
新冠肺炎患者糞便可以檢驗到病毒核酸,病毒本身可以侵犯腸胃道細胞,導致腸胃道菌叢失衡,容易引發如腸躁症與消化不良等症狀。
●神經症狀
新冠肺炎患者的神經症狀包含頭痛、暈眩、嗅味覺異常,嚴重者可能出現癲癇、腦病變與中風。腦霧(Brain Fog)是長新冠常見神經學表現,泛指混亂、頭暈、短期記憶喪失與注意力無法集中,一般認為跟腦細胞缺氧相關。
●精神症狀
部分新冠肺炎患者痊癒後可能出現精神症狀,包含失眠、焦慮、憂鬱、注意力障礙等症狀。約3成患者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造成精神症狀的原因眾多,從腦部損傷、隔離治療環境、社會壓力、到患病後生活工作功能受損都有可能造成精神症狀。
●皮膚症狀
新冠肺炎急性期出現皮膚病灶的比例較低,大多於急性期之後出現。短期皮膚病灶型態包含蕁麻疹、痲疹樣紅斑。急性期後的皮膚病灶,包含丘疹鱗屑狀病變與網狀青斑,其形成與肢端微血管病變相關,可能持續兩個月以上時間。
長新冠之預防措施
預防長新冠最佳方法是避免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現今病毒傳播途徑仍以飛沫與接觸傳染為主,出入公共場所、搭乘大眾交通運輸、長期待在密閉空間裡,建議正確配戴口罩,維持呼吸道禮節,並使用酒精乾洗手或消毒劑濕洗手維持手部衛生。施打新冠肺炎疫苗能降低感染率以及重症風險,建議民眾依照衛生福利部宣導,符合條件者盡速前往醫療院所接受疫苗注射評估。
同住者出現呼吸道症狀或發燒,建議執行家用快篩自我篩檢,如確診新冠肺炎,請依症狀盡速就醫或做好自我健康管理,保持社交距離,盡量避免搭乘大眾交通工具,並維持環境清潔消毒。
長新冠的發生機率與新冠肺炎急性期嚴重程度相關。如感染者為65歲以上長者或是慢性共病、免疫缺失、罹患惡性腫瘤、肥胖(BMI>30)、孕婦,或是產後兩周內的婦女,請盡速就醫以評估抗病毒藥物的使用,減低惡化風險。
新冠肺炎急性期出現中重症的徵兆,如持續高燒、意識不清、胸悶、氣促、呼吸困難、心悸、血壓不穩定、血氧降低,宜盡速就醫,妥善使用抗病毒藥物合併抗發炎藥物有助於改善病情。
長新冠之治療
如感染新冠肺炎的民眾經歷4周時間後症狀仍持續存在,建議前往醫療院所接受整體評估,包含病史詢問、身體檢查、有呼吸道症狀應接受胸部影像檢查,與檢測血氧飽和度,出現胸悶、心悸者建議接受心電圖或心臟超音波檢查。如胸部X光疑似肺部纖維化跡象,可考慮接受胸部電腦斷層以及肺功能檢查。一旦發現嚴重併發症,應進一步接受治療。無嚴重併發症者可以嘗試症狀治療。長新冠症狀影響到日常生活或工作者,可考慮轉介復健科接受心肺復健之評估。
結論
經歷病毒變種與疫苗注射普及化,與新冠肺炎共存成為常態。不可避免的,社區將持續存在新冠肺炎個案,即使絕大多數患者是輕症,仍有一定比例會發生長新冠。目前長新冠的處置上仍以症狀治療與復健為主,因此預防新冠肺炎感染是長新冠最有效的預防措施。
參考資料:
1. 行政院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新冠肺炎(COVID-19)染疫康復者指引. https://www.cdc.gov.tw/File/Get/yW1cH8BEHxFpk0XvS5H8_A
2. Carfì A, Bernabei R, Landi F, et al. Persistent symptoms in patients after acute COVID-19. JAMA 2020;324:603-5. doi: 10.1001/jama.2020. 12603.
3. Davis HE, Assaf GS, McCorkell L, et al. Characterizing Long COVID in an international cohort: 7 Months of symptoms and their impact. EClinicalMedicine 2021;38:101019. doi: 10.1016/j.eclinm.2021.101019. Epub 2021 Jul 15.
4. Nalbandian A, Sehgal K, Gupta A, et al. Post-acute COVID-19 syndrome. Nat Med. 2021; 27(4):601-615.5
5. 新冠病毒感染後之長期症候群 內科學誌 2022:33:424-435
黃俊輔醫師
- 現職︱臺大醫院雲林分院內科部感染科主治醫師
- 學歷︱臺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畢業
- 經歷
- 臺大醫院內科部感染科總醫師
- 臺大醫院內科部住院醫師
- 臺大醫院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醫師
- 臺大醫院實習醫師
- 專長︱一般內科醫學、愛滋病、各器官感染、院內感染、不明原因發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