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皮膚部 葉陳璞醫師
當南下的高鐵奔馳過廣闊的濁水溪與遠方紅色的西螺大橋後,映入眼廉的是一大片平原拼貼著一塊塊長方形整齊的稻田,以及覆蓋者大片大片藍綠色遮廉的菜田,這是我3年前對雲林的第一印象,也是接下來每週再熟悉不過的窗外風景。
一開始可能直覺地認為廣袤的嘉南平原阡陌縱橫,道路四通八達,跟台灣許多其他山區鄉鎮比起來,就醫已經方便很多,但來到這服務3年多後才驚覺實際上不盡然是如此。雖然物理上的阻隔障礙不若山地偏鄉來得明顯,卻有很多其他因素影響著就醫的便利性,例如雲林地區不但高齡長者偏多,且家中的年輕人大多離鄉背井工作沒有跟長輩同住,無法幫忙接送,儘管現在有手機App方便叫車,但鮮少有長輩懂得如何操作;公共交通工具雖然有,但班次路線都非常有限。
在我的門診時不時就會遇到可能只是住在鄰近鄉鎮、開車距離不到半小時的患者,卻為了要搭乘大眾交通工具需要提早好幾個小時、經過數次換車後才能抵達。有時為了要趕上那幾小時才一班的回程車,而希望醫生能幫忙提早看。
若是換位思考一下,要是要我搭乘單趟1小時多來回可能花上2~3小時的車程只為了見醫生不到5分鐘一面,我一定會覺得很辛苦,甚至興起乾脆在附近藥局買買藥,隨便擦、隨便吃就好了的想法,可見許多雲林的鄉鎮,雖然在就醫方面不符合地理上的「偏鄉」條件,實質上卻處處存在著「功能性上的偏鄉」。
遠距皮膚科醫療:影像品質與準確診斷的挑戰
遠距醫療的興起就是為了解決這些鄉鎮就醫的困境,我很高興皮膚科可以被選擇作為先行試辦的遠距醫療科別,雖然說傳統上皮膚科醫師被認為有著「一眼定江山」功力,看一眼就知道是什麼疾病,但其實要正確地診斷皮膚疾病,仍需要許多因素的配合,其中詳細的病史詢問、清晰的影像,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關鍵;有時還需要搭配一些輔助工具,如皮膚鏡、伍式燈,或是顯微鏡檢查等。
遇到皮膚腫瘤類的病灶或是較深層的發炎,會需要用手觸診來幫助診斷,對皮膚科醫師來說每個走進診間的患者就像是警察在辦案一般,需要蒐集各方面的線索,仔細觀察任何蛛絲馬跡,來還原發生在每位患者皮膚病灶上的故事。正是因為需要如此的細膩,故在進行遠距醫療時,影像的品質就顯得特別重要。像我自己有時也會接到親朋好友傳來的圖片,詢問這是什麼皮膚病?但是多數傳來的照片往往都略為模糊,因此大大降低皮膚科醫師準確判斷的能力,實在相當可惜!這也是在皮膚科相關遠距會診時需要面對的一個重要課題。
改善偏鄉醫療 啟動皮膚科遠距會診
雲林的遠距醫療,雖然不是全台灣首創,卻起步地相當紮實。自兩年前起,我每週四都會支援南投縣竹山秀傳醫院的皮膚科門診業務,除了一般門診外,也會穿插來自信義鄉衛生所的遠距醫療門診服務,故在皮膚科的遠距醫療業務上算是有些經驗。
由於林內鄉尚無皮膚專科醫師執業,2023年初衛生局規劃由林內鄉衛生所與臺大醫院雲林分院合作啟動皮膚科遠距醫療服務,讓民眾可以就近在衛生所接受臺大醫院皮膚專科醫師的遠距會診。
非常感謝遠距醫療中心主任張善涵醫師,在計畫展開之前就已充分又完整地討論整個流程,期使會診過程順利又有效率;同時也很感謝雲林縣衛生局長官們的重視與各衛生所人員的配合參與,用心的舉辦了皮膚科遠距照會訓練營,讓我能親自教導衛生所人員何謂高品質的皮膚科影像、要如何才能照出這樣的影像,以及如何使用皮膚鏡等,讓在遠距另一頭的皮膚科醫師能如同親自診視病人般達到最佳的診斷率。這些都是我在其他地方的遠距醫療中不曾經歷的,可以肯定的說,雖然雲林的皮膚科遠距醫療儘管起步較晚,但卻是自更高的立足點出發,能夠提供同樣高品質的服務!
最後,皮膚科的遠距醫療雖然在診斷上仍有所限制,如皮膚腫瘤或某些發炎性病灶皮膚科醫師無法觸診,感染性疾病無法利用顯微鏡做皮屑鏡檢等,以及在處理疾病上許多皮膚科的多樣性治療,如冷凍治療、手術、照光治療等無法施行,不過詳細的病史詢問、清晰的影像以及藥物搭配衛教,已經能處理日常皮膚科門診遇到6~7成以上的問題,讓真正有需要到醫院處理的患者再到醫院就好,如此可減少民眾舟車往返的辛勞,希望有需求的縣民能夠多多利用這項服務,也歡迎給予回饋,讓我們一同努力朝提供更高水準的皮膚科遠距醫療服務邁進!
葉陳璞醫師
- 現職
- 臺大醫院雲林分院皮膚科主治醫師
- 臺大醫院雲林分院醫學美容中心主治醫師
- 臺大醫院皮膚部兼任主治醫師
- 學歷
- 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
- 經歷
- 台灣皮膚暨美容外科醫學會專科醫師
- 臺大醫院皮膚部皮膚外科研究員
- 臺北榮民總醫院皮膚部總醫師
- 臺北榮民總醫院皮膚部住院醫師
- 專長︱一般皮膚病、皮膚手術、美容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