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一個有著蔚藍海景、豐富漁產的美麗島嶼,每年吸引超過百萬人次前往觀光,然而,繁華的背後隱藏著醫療資源不足的現實:醫事人力招募不易、缺乏次專科醫師,當出現難以救治的急重症病患時,只能仰賴空中後送至台灣本島搶救。有鑑於此,衛生福利部自2013年起開始辦理「醫中支援計畫」,臺大醫院作為醫界龍頭,派出至少40名以上急重症與特殊相關專科醫師至指定醫療院所服務,輔導並協助提升當地醫療照護服務能力。蘇冠名醫師就是在此計畫下,於2023年前往衛生福利部澎湖醫院(以下簡稱澎湖醫院)服務,開啟他為期一年的外派生涯。
國中時代就對生命科學極感興趣的蘇冠名醫師,讓他毫不猶豫地選擇就讀醫科。至於為何會選擇胸腔科作為專科,他坦言自己喜歡將病人從危急中救回來的成就感,而胸腔內科除了負責一般胸腔及呼吸道疾病外,也是加護病房專責醫師中重要的主力科別,不少ICU醫師都擁有胸腔內科的背景。
「會想要去澎湖支援一年,最主要的原因是我想要了解各級醫療的不同。」蘇冠名醫師笑著進一步說明,在北醫求學時期,他曾透過學校安排前往東京醫科大學醫院、新加坡中央醫院見習,PGY時曾在臺北榮總、陽大附醫接受訓練成長,後續也進入了臺大醫院接受內科住院醫師紮實的訓練,之後來到雲林分院擔任主治醫師。在醫師早期養成階段便已接觸到不同層級、甚至不同國家之間的醫療。因此當知道雲林分院需外派一名胸腔科醫師前往澎湖醫院支援時,「覺得就是我啦!」他認為自己在胸腔內科的資歷最淺,門診量還沒那麼大,也沒有跟了自己3、5年的老病人,「我的包袱最小,而且也願意接觸更基層、更區域的醫療。」因此徵得太太同意後,他向院方表達了自願前往的想法。
意想之外的醫療現況
出發之前,蘇冠名醫師便知當地的醫療資源沒有本島完善,然而實際到了澎湖醫院還是讓他大吃一驚,醫病關係便是其中一個。
「我本來以為像鄉土劇一樣,長者可能比較會聽醫生的話,但後來發現不是這個樣子。因為設備欠缺與醫師流動頻繁,所以醫病之間反而更不容易建立起信任感。」蘇冠名醫師坦言,許多長者因為家人在台灣工作,為了方便照顧,也覺得本島醫療資源較好,所以當遇到長者必須住院接受治療時,常要求醫師幫忙轉診至台灣某某醫院,口頭上也常透露出擔心若留在澎湖可能會延誤病情的憂慮。「其實有些病情在當地就可以治療,但還是要尊重家屬的意願,這是當初沒有預料到的。」然而,沒想到的不只這一件,還有設備的缺乏,也超越了他的想像。
「這兒居然沒有支氣管鏡檢查。」對於胸腔內科來說,最基本的兩個武器就是超音波與支氣管鏡。澎湖醫院的超音波設備,機型雖較為老舊,但尚堪使用,可是沒有支氣管鏡,許多臆測的病因或病況便無法獲得驗證,這讓蘇冠名醫師感到十分遺憾,「明明有能力卻無能為力。」連最基本的檢查儀器都不足,遑論正子攝影等高階檢查設備了。

跨院協作下的醫療整合
此外,次專科醫師人力的不足,也讓蘇冠名醫師多有所感。他以自身為例,在澎湖醫院沒有第二位胸腔科醫師的狀況下,與胸腔疾病相關的工作,如胸腔影像解讀、安排特殊檢查等,便會集中由他處理,「不像在雲林分院,一個專科有好多醫師可以互相cover。」不僅如此,在他的門診中,收治的不僅是胸腔科病人,在大醫院中會更進一步分類的心臟科、風濕免疫科、腎臟內科等也都成為他負責的範疇。「在這裡,你不能說我是胸腔科醫師,抱歉,我只看患有胸腔疾病的病人。」
不過,也是在這樣特殊的醫療環境下,讓澎湖的地區醫院連結性更強,在以病人優先的立場下,發展出互助互信的合作關係。蘇冠名醫師便經歷過一次讓他難忘的事件。
「那個病人來急診時,雙手嚴重腫脹,感覺拖了很多天,蜂窩性組織炎已經嚴重到出現腔室症候群,必須立刻開刀,不然會面臨截肢的危險。」然而,澎湖醫院沒有常駐的整形外科醫師,於是急診醫師立刻聯繫三總澎湖分院的整外醫師,同時也通知蘇冠名醫師進行三方會診。「我們三個不同專科的醫師開始商量病情與處置方式,」由於病人同時患有肝硬化與糖尿病,因此由整外開刀進行清創後,後續就交給蘇冠名醫師進行後續檢查,找出感染原因,以及必要時的重症加護。等到病況穩定後,再轉回台灣的醫學中心,進行最後的皮瓣修補。「這樣的跨團隊醫療整合,就是我理想中醫療的樣子。」蘇冠名醫師接著表示,「如果每個病例都能這樣執行,我相信一定可以造福更多的病人,讓他們獲得更好的治療。」
不僅是人力的相互支援,在當地若醫療院所的設備不足時,也會透過院與院之間的互助來解決問題,像是澎湖醫院無法進行連續性洗腎,就必須將病人轉介至當地其他醫院;又或是必須進行院內無法執行的精密檢查時,會先轉院至高雄的醫學中心,之後再視狀況轉回澎湖接受治療。
回憶起這一年的外派過程,喜歡接觸臨床的蘇冠名醫師自承收穫頗多。「因為地區醫院不像醫學中心,有這麼多的住院醫師或是專科護理師,可以幫忙在第一線照顧病人。」所有的醫囑都必須由自己來下,從量幾次血糖、多久量一次體重,到病人今天狀況如何,「都得自己一一詢問。」他感覺就像回到住院醫師時期,很累卻也有收穫,不僅增長了一般內科的醫療技能,也大大提升與病人、家屬的溝通技巧。
為當地醫療帶來一點改變

在這段日子裡,蘇冠名醫師很感謝臺大體系的支援。他認為臺大就像是一個大家庭,遇到疑難雜症時可以隨時請教老師或學長姐,「一起討論找出解方或提出不一樣的看法。」尤其臺大體系作業流程完善,他也樂於分享,為提升地區醫療做出貢獻。他舉「俯臥通氣」為例,對於嚴重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的病人來說,俯臥通氣,可以改善低血氧,甚至降低死亡率。「如何在人力不足的情況下幫病人翻身俯臥,什麼樣的情況下適合或不適合執行,以及如何同時顧及多重管線、護理照護和臨床治療,這些都是需要學習、練習,以及由有經驗的醫護人員進行指導。」因此蘇冠名醫師聯繫澎湖醫院加護病房護理長,引進臺大體系的標準化作業流程,並利用交接班人力比較充裕時,醫師、護理師、呼吸治療師一起協助病人進行俯臥通氣,也是當時在澎湖醫院的第一例俯臥通氣治療。「當她們學會後,未來可以因地制宜進行調整,發展出適合澎湖醫院醫療環境的作業模式。」蘇冠名醫師覺得醫中支援計畫可以提供的不僅是醫事人力,還可以提供改善當地醫療品質的作法。
因此,明知自己的任期即將結束,但他還是協助提出購買支氣管鏡的申請,「我自己是用不到了,但希望往後的胸腔科醫師可以不用再為支氣管鏡設備缺乏所苦,更希望病人不用因為需要支氣管鏡檢查而必須輾轉於不同醫院之間。」
「醫中支援計畫」仍在持續推動中,未來雲林分院仍將繼續派出醫師前往偏鄉服務。對此,蘇冠名醫師以過來人的身分提醒,最重要的是心態要調整好,「因為需要支援的地方本來資源就欠缺,所以在醫學中心可以做的,即便是很簡單的事情,在地區醫院可能都是件難事。」他認為自己應該想辦法去適應融入,然後幫他們做出一些改變,「而不是沒有這些東西給我,那我乾脆什麼都不要做,或是認為自己無用武之地。」就像導入俯臥通氣治療和申請購買支氣管鏡,蘇冠名醫師為自己的這一年做出總結:「只要願意努力嘗試,每個人都可以為當地的醫療帶來一點改變。」

蘇冠名醫師
曾 任︱ 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雲林分院內科部胸腔科主治醫師
學 歷︱ 臺北醫學醫學大學醫學系
經 歷︱ 臺北榮民總醫院不分科住院醫師(PGY)
臺大醫院內科住院醫師
臺大醫院胸腔內科總醫師
內科專科醫師
專 長︱ 胸腔內科、呼吸道疾病、肺部疾病、支氣管鏡檢查、胸部超音波檢查、
一般內科、重症加護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