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長久以來有其神祕的一面,社會大眾若對精神疾病沒有充分的認識,有時會因為對疾病標籤的疑慮而拒絕就醫。藉由專訪臺大醫院雲林分院精神醫學部主任黃偉烈,重新認識精神醫學的範疇,用更多的了解來消彌恐懼,同時梳理日常生活中可能會出現的身心狀態,好好釐清自己究竟怎麼了。
精神醫學部主任黃偉烈加入臺大醫院雲林分院已逾 10 年,本身是台北人的他,經常被問起來到雲林的原因。他笑笑說全憑一開始的好感,再加上不同階段的累積,一步步牽起了他和雲林的緣分。
當他還是臺大醫學系學生時,因為修習課程的關係剛好被分配到雲林分院,課餘經常和同學在雲嘉地區走逛自然景點、品嘗在地美食,「課內有學習到,課外也獲得充分放鬆,對雲林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也因此大七實習時,雲林分院成了他的首選。相較於總院,當時的雲林分院人力相對欠缺,實習醫師可以投入臨床操作的程度自然較多,對於還是學生身分、對自我能力還不是那麼肯定的黃偉烈主任來說,「那段實習的收穫是我好像真的可以勝任一些事情,累積很多正面經驗。」
在住院醫師訓練期間,他選了自己最感興趣的精神科。當中有一門成癮相關疾患的課程,臺北總院的個案較少,需要到外縣市進行,黃偉烈主任因此恰好成為第一個到雲林接受成癮訓練的住院醫師,參與了這段從無到有、不斷在進步的過程,也讓他收穫到滿滿的成就感。
延續美好的記憶,當畢業之際剛好雲林分院開缺,笑稱自己很相信緣分的他,自然而然地來到這裡服務。
投入身體症狀障礙症研究
2018 年初,精神醫學部在黃偉烈主任的帶領下引進園藝治療,翌年進一步建置「悠栽小舖」,打造更多元化的職能治療方式。病友在此工作,不僅身心獲得療癒,更重建與外界的連結,提升自信和自立能力。近年黃偉烈主任更投入「身體症狀障礙症」的研究,不僅獲得台灣永續行動獎銀獎的肯定,也和新竹分院廖士程主任共同發表研究成果。
精神醫學的學門眾多,其中「心身醫學」(Psychosomatics)主要指從身體、心理、社會等各種層面去了解病人與疾病的全方位統合性醫學,「最常見的,是有些人查覺身體不適,求診後卻找不出明確病因,且對這些不舒服產生高度焦慮。」
黃偉烈主任之所以開始關注此領域,就是因為身邊親友出現類似困擾。他指出,過往經常以「自律神經失調」來描繪此一狀況,正確說法為「身體症狀障礙症」(Somatic Symptom Disorder),其成因和中樞神經過濾雜訊的功能欠佳有關。
「各式各樣來自身體各部位的感覺訊號會匯集到大腦,但大部分的訊息會被腦部自然過濾掉。」反觀此症的病友,因過濾機制出現問題,造成感覺訊號會被病友明顯察覺到,「而且你愈加注意,不舒服的感知就愈強烈。」
治療上,以血清素調節的藥物如抗憂鬱劑最常被使用,搭配認知行為治療等心理治療方式,也可有效改善症狀。他舉例,人的專注力有一定範圍,所以他最怕聽到病人說要請長假,「如果沒有適當的活動安排,少了事情去競爭注意力,就會特別容易注意到身體的雜訊。」透過認知行為療法,減少「在心中放大嚴重度」的災難化認知,幫助患者把注意力放回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事務,是治療重點。團隊也希望將這十多年來的經驗發展成系統性的治療模式,未來可以推廣到更多地方。
提升「復原力」面對人生挑戰
提到對於「復原力」(Resilience)的研究,黃偉烈主任笑稱這是院方基於關注員工的心理狀態所賦予他的任務,「從過去的研究資料可以看見,每個人在面對危機時,回到原本適應狀態的能力,存在著個體差異。」
究其原因,除了天生的氣質,也和後天環境的養成有關。比如一個能讓兒童產生良好復原力的家庭,可能具備以下特徵:父母對於風險可以做出合宜的判斷與溝通、對於嚴苛情境能正向看待,這些正面經驗都能建立良好的學習模式,有助於培養個體的自我效能,面對更多挑戰。
對於復原力開始受到公司行號關注,他認為固然是好事,但仍有幾個常見迷思須留意。首先,復原力和性格有關,不見得可以從後天環境被極大幅度地改變;再者,復原力有其上限,假使壓力長期積累,就算有再好的復原力也會被削弱,「有些職場主管可能以為只要培養員工的高復原力,就可以讓他無止境地面對負荷,這不是一個合理的想像。」
保持正向的人生觀、加強核心信仰、建立堅實的社會支援網絡,皆是常見鍛鍊復原力的方式。「不過,在我們精神領域,看重的是『個人化』。」黃偉烈主任建議,若能將上述通則精準連結個人經驗,找出最適合自己的路徑,才能發揮更好的效力,面對各種壓力和挫折的挑戰。
撕掉精神疾病的污名化標籤
黃偉烈主任表示,精神疾病的範圍非常廣泛,這個主題不該是非黑即白的描述,而是一個「程度」的概念,「比方說有人個性容易緊張,先天焦慮度比較高,但我們不見得會用精神疾病去描繪。」過去,民眾對於精神疾病的聯想,多半集中在嚴重度比較高、明顯跟現實脫節的類群,但還有一些像是憂鬱、焦慮和睡眠不足的身心問題,其實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曾有過這樣的情形,「像是憂鬱症或焦慮症的朋友,可能就是症狀持續發生,也比較嚴重,所以這些精神疾病並不是一般人不可想像或是完全接觸不到的經驗。」他觀察到,早期對於精神疾病的認知,也存在著城鄉差異。比如都會地區的居民,大多能夠運用較多詞彙來描述心理方面的細節,但在偏遠的鄉鎮,特別是高齡的鄉親,因為比較沒有機會接觸相關語詞,所以即便內在有憂鬱的傾向,講出來的內容可能還是身體哪裡不舒服。
不過黃偉烈主任也發現,受益於教育、文化的普及,社會風氣也有所轉變,類似情況在近年來已逐漸改善,精神疾病不再像是被貼上污名化的標籤,「特別是年輕一代的族群,如果有精神方面的困擾,來門診和醫生談談,已經是很自然的事情。」
回頭看和雲林結緣的這段經歷,黃偉烈主任認為,在人生道路上順著緣分前進是最直接的,可以讓自己把心力集中在更值得去做的事情上。「當然身為組織一員,還是會有外在交付的目標必須完成,但只要在許可範圍內,我都鼓勵科內同仁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他強調,「有想鑽研或深入的東西,這個力量要來自自身,才會有熱忱。
================================================
黃偉烈主任
- 現職
- 臺大醫院雲林分院精神醫學部主任
- 臺大醫院雲林分院教學研究部小腦研究中心主任
- 臺大醫院雲林分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
- 臺大醫學院精神科臨床副教授
- 學歷
- 臺灣大學醫學系學士
- 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所碩士
- 臺灣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
- 經歷
- 臺臺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住院醫師、總醫師
臺大醫院雲林分院精神醫學部研修醫師
臺大醫學院精神科兼任講師、臨床講師
臺大醫學院精神科臨床助理教授
- 臺臺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住院醫師、總醫師
- 專長
- 身體型症狀(自律神經失調)之診治與研究
成癮相關疾患之研究與教學
- 身體型症狀(自律神經失調)之診治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