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身為國內胸腔外科專家的黃培銘主任,因緣際會下前往臺大醫院雲林分院服務,一待就是3年,期間他曾以「冷凍微針」治療遭醫學中心勸退的移轉性肺癌患者,使其得以減少併發症,延長存活時間;他也曾不懼手術風險,為左側胸腔內長了25公分巨大腫瘤的患者開刀,使其至今仍硬朗健康。他的仁心仁術,造福無數患者,看診之餘亦積極投入研究,近期發表的最新學術論文《Tracheal reconstruction with nail grafts: A novel approach》1,即是以「指甲重建氣管」的新式療法。
依據《康健雜誌》2021年的調查顯示,彰化、雲林的肺癌發生率為中部最高,大約每10萬人就有62人罹患肺癌,其中又以雲林沿海地區的發生率明顯偏高。黃培銘主任專精於肺癌的早期診斷及手術,調職至雲林分院後擔任外科部主任,他說,或許是因為雲林沿海離醫院較遠,加上肺癌最常見的症狀就是「沒有症狀」,很多人都是拖到出現長期咳嗽、呼吸會喘、骨頭痠痛等症狀,「非常不舒服了才想看醫生」,所以往往到院一檢查就是肺癌的比例自然增加。
胸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找出早期肺癌
肺癌的成因和許多因素相關,「特別是空污和抽菸,」黃培銘主任進一步解釋,「吸菸」是造成肺癌最大的危險因子,占70-80%,吸入二手菸又比未吸入者,肺癌發生率高出30%。空污也就是大家熟知的PM2.5則占了15%,其他可能的成因,還包含了室內不通風所累積的有機物物質、裝潢後散發的甲醛,烹飪未使用抽油煙機,尤其是未使用抽油煙機的女性,其罹肺癌風險比一般人高8.3倍,以及家族遺傳因素,也會讓罹癌的機率高出正常人2.4倍。
然而,肺癌是可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黃培銘主任認為與其花大錢在後續治療上,不如花小錢定期健康檢查。他透露臺大醫院總院曾於2013年為300位45歲以上的主管與醫師,進行了低劑量電腦斷層的檢查,結果發現12位罹患早期肺癌。當時臺灣肺癌發生率約為萬分之4,較這項試驗得出的4%,遠遠超出100倍。此事震撼了臺灣社會。不過因為發現得早,這些人幸運地早早接受了治療,如今10年過去了,依然健康有活力。
除了定期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外,黃培銘主任也特別提及,肺癌的成因中有很多都是可以避免或預防的,例如避免到空氣不良的地方、養成騎機車時戴口罩、保持環境通風、有家族癌症史的族群要定期做健康檢查等。他說,根據臨床經驗腫瘤必須大於1公分以上,才有機會經由X光檢查被發現,因此建議接受低輻射的胸部電腦斷層檢查,可以有效發現早期肺癌。
日新月異的癌症療法
於雲林分院期間,黃培銘主任最為人所知的,就是曾以「冷凍微針治療」成功改善肺癌患者生活品質。提起這名病人,黃培銘主任還記得那是一名50多歲男性,患有腎細胞癌及雙側肺轉移,又有慢性肺氣腫,肺功能嚴重阻塞性不足,且腫瘤鄰近血管是位於困難切除的位置,並不適合接受手術切除。經過評估後,他決定採取「冷凍微針治療」,即是以電腦斷層導引,藉由胸腔鏡輔助,操作冷凍微針,經由快速降溫到零下-180℃,使腫瘤組織形成冰球,再迅速升溫至50℃讓冰球破裂,達到腫瘤崩解的效果。「術後狀況非常好,患者腫瘤已完全消失。」他開心表示。
同時身兼台灣胸腔外科醫學會理事的黃培銘主任說,早期罹患癌症,開刀是唯一有機會治癒的方式,隨著時代進步,如今癌症治療常需要合併多種治療方式來預防復發。新藥、新技術通常是在標準治療無效或高風險的情況下才會進行,或是合併標準治療來增強療效。但這並不表示有了新技術,標準治療就不再需要。現在傾向於科技導向的精準醫療,尤其是使用標靶藥物治療後可能產生的抗藥性,往往需要重複進行組織病理切片檢查。液態活檢(liquid biopsy)可以補充組織病理檢驗,提供非侵入性、即時性、重複性的檢查。液態活檢可以即時反應癌症治療的狀況變化,來追蹤治療的反應及監測是否有抗藥性產生。若術後液態活檢追蹤發現生物標記出現,代表腫瘤可能復發,比臨床上的惡化提早了平均7.9-11 個月。
此外,運用免疫治療激活免疫系統,使大量淋巴細胞浸潤腫瘤,攻擊腫瘤細胞。有些腫瘤會在手術前就消滅大部分腫瘤細胞,並形成免疫記憶,長期監控腫瘤,使部分患者長期不會復發。在所有病人群中,擁有「有潛力可接受藥物治療」的驅動變異(Driver mutation)者約占50%。臺大醫院雲林分院成立有精準醫學中心可以進行突變基因分析,比起送國外檢測來得迅速,並且儲存的檢體還可以持續做後續的治療分析。
為病人爭取最後一線生機
黃培銘主任在雲林分院組建了胸腔醫療照護團隊,照護的患者不計其數,其中有位86歲老婦人讓他印象深刻。他說,老人家因為不想給孩子帶來麻煩,一直隱忍不說,「最後真得喘不過氣了才就醫。」檢查之後,發現她左側胸腔內長了25公分、幾乎可稱為世界紀錄的巨大腫瘤。然而在來雲林分院之前,她已經跑遍雲林各大醫院,但因手術風險極高,無人願意幫她開刀。黃培銘主任幾經思考,決定以原有手術經驗發展出的「胸腔巨大腫瘤腔內雙開孔切除法」,為她進行腫瘤切除。之後老人家預後狀況極佳,甚至疫情期間不幸染疫,也平安度過,至今依然硬朗健在。
黃培銘主任不是不知道手術的危險性,只是他認為「只要還有一線生機」,他就願意為病人想辦法。如此為病人著想的心意,讓他即便已經調職回臺北總院,還是有一批死忠支持者,不遠千里迢迢,北上找他看診。
胃鏡檢查提早發現上消化道疾病
同時也是食道癌專家的黃培銘主任,針對肝硬化合併胸腔積水治療的經驗早已被歐洲肝病醫學會列入治療準則,他說,早期食道癌往往沒有症狀,隨著食道腫瘤持續變大,會逐漸出現吞嚥困難、食物逆流、體重減輕、聲音嘶啞及胸壁鈍痛等症狀。雲嘉地區也是食道癌的高風險區域,許多病人常是吞嚥不下了才就診,然而此時多半已進入癌症中晚期。食道癌的致病因子大多和生活習慣有關,包含長期吸菸、喝酒、嚼檳榔、常吃含亞硝胺與發霉食物等;此外,食道是有彈性的管腔,如果等到吞嚥困難的症狀出現,往往已經是食道癌晚期。他特別說到,只要舌頭若覺得燙,就會對食道造成傷害。因此,他建議避免熱飲、戒除菸酒,包含拒絕二手菸,不僅可以預防肺癌,也能減少罹患食道癌的機率。
黃培銘主任進一步說明,食道癌是可以透過定期健康檢查,獲得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優良效果。胃鏡可以同時檢查口咽、食道、胃及十二指腸,對於上消化道的疾病診斷是相當重要的檢查工具,他笑稱自己便多次為患者篩檢出口腔癌,因此建議健康檢查時應將胃鏡納入必要項目。
這是一段最美好的安排
回顧在雲林的3年歲月,黃培銘主任表示很開心有機會為中南部的民眾做出奉獻,減少他們舟車勞頓的辛苦,「這也是每位醫師都願意做的。」同時身兼外科部主任的他,也很感念同仁們在這段期間給予的協助與支持,尤其是疫情期間,並肩作戰的點滴回憶,更叫他銘感在心。
老家就在臺中的黃培銘主任,在雲林服務期間,經常利用假日或晚上的時間回家陪伴年邁父親。巧合的是,他於去年8 月1 日調回臺北總院擔任胸腔外科副教授、主治醫師,父親於7 月底離世。如今回憶起這一段歷程,更加相信「一切都是機緣最好的安排」。
參考資料:
1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8691915/
黃培銘醫師
- 現職
- 臺大醫院專任主治醫師
- 臺大醫學院外科兼任副教授
- 學歷
-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
- 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麻州總醫院胸腔暨重症研究員
- 經歷
- 臺大醫院雲林分院外科部主任
- 臺大醫院雲林分院胸腔醫學中心主任
- 臺大醫院創傷醫學部主治醫師
- 臺大醫院外科部主治醫師
- 台灣胸腔外科學會專科指導醫師
- 台灣胸腔暨心臟血管外科學會專科指導醫師
-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專科指導醫師
- 台灣外傷醫學會專科指導醫師
- 美國胸腔醫學學會會員
- 台灣胸腔外科醫學會第一屆理事
- 台灣胸腔及心臟血管外科學會第14屆副秘書長
- 台灣胸腔及心血管外科學會第15屆常務監事
- 台灣胸腔及心血管外科學會第16屆理事
- 台灣機器人手術學會第一屆監事
- 台灣介入治療超音波學會第一屆副秘書長
- 專長
- 肺癌及胸腔腫瘤手術、食道腫瘤及功能性手術、氣管狹窄及食道支架置放、漏斗胸矯正、肝硬化合併胸腔積水、胸腔鏡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