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耳鼻喉部 林其懋醫師
癌症又叫做惡性腫瘤,是一群由於基因變異而獲得無限制增殖能力的細胞,幾乎可以在身體的任何部位形成。若發生在口腔內,便稱為口腔癌,包括唇、舌、頰黏膜、牙齦、口腔底、以及硬顎等地。它們除了會發揮「兄弟個十百千萬」的精神,在口腔內聚眾滋生,攻城掠地,破壞口腔的正常結構,還會沿著血管、淋巴管等交通要道擴散到全身,癱瘓各大器官的功能,最終與人體玉石俱焚。
口腔癌好發在台灣的中壯年男性
全世界的口腔癌在2020年有377,713例新個案(佔所有癌症新個案的2%),並造成177,757例死亡(佔所有癌症死亡個案的1.8%)。發生率最高的地區是西太平洋的美拉尼西亞群島,如巴布亞紐幾內亞等國,每十萬人男性22.2人、女性11.9人,其次是中南亞洲,包括印度、斯里蘭卡、巴基斯坦等國,每十萬人男性13.3人、女性4.6人,這些地區跟台灣一樣,盛行嚼檳榔的文化。在台灣,口腔癌於2020年有8,277例新個案(十大癌症中排名第五,若單看男性則排名第三),並造成3,395例死亡(十大癌症中排名第五,在雲林縣排名第四,死亡率8.6%),男性的發生率是每十萬人40.9人,是女性的10.6倍,好發年紀為30到64歲。
菸、酒、檳榔是造成口腔癌的主因
造成口腔癌的基因變異,絕大多數是受到環境致癌物的誘發所致,僅有很少的一部份跟遺傳相關。菸、酒、檳榔是造成口腔癌的最主要致癌物。在台灣,長期使用菸、酒、檳榔,會讓罹患口腔癌的機率,分別提高18、10和28倍,若三者合用,更是會提高123倍。研究顯示75%的口腔癌患者有吸菸和喝酒的習慣,而88%的台灣口腔癌患者有嚼檳榔的習慣。此外,口腔感染人類乳突病毒,也會增加罹患口腔癌的機率(約4倍)。還有長期配戴不合的假牙,與不潔的口腔衛生,也可能提高罹患口腔癌的機率(分別約3.9和2倍)。目前沒有發現有哪些飲食會造成口腔癌,民間傳說鴨肉、蝦蟹、家禽、無鱗魚、芒果、竹筍、冰品會致癌的說法缺乏實證,不足採信。超過65度的熱飲與含亞硝胺食物(如醃漬、煙燻食物)是食道癌的可能致癌因子,但跟口腔癌無關。
有口腔癌家族史者,其罹患口腔癌的機率僅是無家族史者的1.44倍,表示遺傳因素並非口腔癌的主因。雖然如此,家族史仍是重要的參考資訊,因為家族史除了反映遺傳因素外,也會反映個人接觸環境致癌物(如二手菸)的機率高低。使人容易罹患口腔癌的基因變異,可能發生在免疫或是代謝致癌物相關的基因上面。若是這些基因的功能較弱,便不易修復致癌物所帶來的錯誤,罹患口腔癌的機率便會上升。
口腔癌前病變是警訊,但大多穩定
當口腔黏膜細胞長期受到致癌物的洗禮後,累積的基因變異會越來越多,此時免疫與修復系統會試圖力挽狂瀾,移除變異過多的細胞,在這個拉距戰時期所形成的產物,便是所謂的口腔癌前病變(圖一、表一),外觀會以白斑、紅斑、疣狀增生、纖維化、或是扁平苔癬(白色網狀條紋,有時跟白斑很像)來表現。顯微鏡下則可看到細胞增生,有些維持正常細胞型態,有些則發生輕、中、重度的細胞變形,變形越厲害就越偏向癌症。等到口腔病變開始變硬凸起,形成腫塊,或是向下凹陷,形成兩週以上無法癒合的潰瘍時(圖一),就十分有可能已經惡化成口腔癌了。其實,大部分的口腔癌患者,確診前都沒有發覺自己有口腔癌前病變。一旦發現有口腔癌前病變,及早戒除環境致癌物,接受雷射切除或是密切追蹤,大部分並不會轉變成口腔癌。
免費的口腔癌篩檢不來做嗎?
越早發現口腔癌,治療效果越好,在台灣,第一到第四期口腔癌的5年存活率分別是85、74.1、61.1、和37.3%,且實證顯示口腔黏膜檢查可降低43%的口腔癌死亡率。也因此,國民健康署於2004年起推動口癌症篩檢,針對30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或吸菸者,或是18歲以上至未滿30歲有嚼檳榔(含已戒)的原住民,可接受每2年1次的免費口腔視診檢查(圖二)。什麼?看看口腔就好了嗎?不用拿什麼去化驗嗎?這是許多朋友的疑問。目前由專業的耳鼻喉科、牙科或家醫科醫師進行口腔視診,仍是最經濟實惠且準確的篩檢方式。當篩檢到口腔癌前病變或疑似口腔癌病變時,才會轉介至耳鼻喉科門診,評估是否有進一步切片檢查或切除的需要。當然,科技日新月異,有人探索是否可從唾液中的蛋白質指標來篩檢口腔癌,或是從血液中的游離DNA與循環腫瘤細胞來診斷口腔癌,但這些檢查所費不貲且準確度不穩定,尚未達到臨床應用的地步。那能不能像影集中那樣,刮一刮正常的口腔黏膜細胞去化驗口腔癌呢?答案是不行,如此只能得到你有哪些基因變異點位的資訊,可以拿來做親子與刑事鑑定,或許也可以依此判斷你是否容易得到某些疾病或癌症,但是不能告訴你目前是否罹患口腔癌或癌前病變。
那麼哪裡可以做口腔癌篩檢呢?雲林縣衛生局的網站除了有公布雲林縣各鄉鎮免費癌症健康檢查合約院外,每個月還會發布在不同鄉鎮所舉辦的免費癌症健康檢查場次,大家可以從公佈欄-活動快訊-查詢「篩檢」主題即可得知。若想知道更多關於口腔癌篩檢的資訊,也可以參考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的網站,其所錄製的口腔癌防治衛教影片非常精彩,推薦大家觀看。而本院的癌篩小組在實務上最感慨的就是,許多人明明符合資格卻不願意做口篩。別怕,別怕!一點也不麻煩,而且沒帶健保卡也行,只要花個幾分鐘填寫資料,然後張開嘴巴,讓醫師看一看,幾秒就好了喔!
資料來源:
圖一、口腔癌前病變與口腔癌。圖片來源:A-D: Mustafa E et al (2021). Premalignant Lesions and Conditions of the Oral Cavity. In Bonanthaya K et al (Ed.),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 for the Clinician (1st ed) (pp. 1845-1852). Springer Nature. E: Wollina U et al (2015). Oral submucous fibrosis: an update. Clin Cosmet Investig Dermatol. Apr 13:8:193-204. F: Deshmukh V et al (2021). In Bonanthaya K et al (Ed.),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 for the Clinician (1st ed) (pp. 1853-1868). Springer Nature.
表一、常見的癌前病變與轉變成口腔癌的機率。資料來源:1. Mustafa E et al (2021). Premalignant Lesions and Conditions of the Oral Cavity. In Bonanthaya K et al (Ed.),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 for the Clinician (1st ed) (pp. 1845-1852). Springer Nature. 2. Chiu SF et al (2021). Malignant transformation of oral potentially malignant disorders in Taiwan: An observational nationwide population database study. Medicine (Baltimore). 100: e24934.
================================================
林其懋醫師
- 現職
- 臺大醫院雲林分院耳鼻喉部主治醫師
- 學歷
-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系畢業
- 國立虎尾科技大學生物科技系碩士畢業
- 國立臺灣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肄業
- 經歷
- 臺大醫院耳鼻喉部住院醫師
- 臺大醫院耳鼻喉部總醫師
- 專長
- 耳鼻喉疾病及相關手術、頭頸部腫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