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剛接班,護理長就急忙跑來告訴我:「莒哥,病人張先生很不高興,能不能先去看他一下?」
當我走進病房,坐在床邊的張先生劈頭就說:「我住院兩天了,你們什麼都沒有做,我還是發燒不停。」
「對啊!」旁邊的張太太也幫腔說:「發燒什麼原因也不告訴我們,我住台中的女兒打電話要我們轉院啦!」
「張先生,您好,我是江醫師,」我說:「今天剛接班遇到您,我先看一下喔:之前的病歷記載已經做過各種抽血檢查、驗尿、X光、超音波、還有電腦斷層等等,應該做的檢查都做過了⋯⋯」(為什麼病人還是覺得什麼都沒做呢?)
我腦中突然想起史丹佛大學感染科Abraham Verghese教授在TED的經典演講;我知道該如何解決眼前這個僵局。
我把之前的檢查報告簡短地再向他說明一次,然後請張先生躺回床上。我走到他的右手邊,挽起他的橈動脈,開始對他施予從頭到腳完整的身體診察 (Physical Examination)。
結束之後,張先生的態度有180度的轉變,一直和我討論他右邊腰部輕微敲痛的發現。王太太也緩緩地說:「醫師抱歉啦,不是不信任你們,實在是之前我們有朋友也是在哪裡住院發燒一個禮拜都查不出來,結果轉院才在腳上發現了什麼蟲咬才治好(應該是恙蟲病)。其實我們就住在斗六,也想在這邊住院就好。我再跟我女兒說一下⋯⋯。」
曾有住院醫師問過我:「把所有檢查數據攤開就可以清楚知道問題,為什麼還要動手去作這些身體診察?」我那時候反問他:「攤開檢查就知道診斷,這是實習醫生就能做的事,為什麼我們還需要訓練專科醫師?」。
現在我的回答應該層次更高了:因為醫師的觸診(A Doctor’s Touch),是醫病關係的魔法石。
當然,隨著醫療模式的演進,身處偏遠無法被醫師觸及的病人,還是可以經由遠距醫療方式獲得服務。本期院訊編輯小組整理了臺大雲林過去幾年建立的e院聯防,許多醫療單位與醫事科部的參與,共同打造推動偏鄉醫療平等的契機。發現雲林專欄,我們專訪了在地深耕多年的陳信水醫祕與簡毓芬行政祕書,分享他們的擇善固執與溝通心法。歡迎舊雨新知一起展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