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作者 / 醫療資訊室 蔡介文資深管理師
斗六車站附近有一棟以日式紅磚黑瓦建構的會館,若您恰逢周日來訪,廣場前經常舉辦著在地小農市集,這兒是斗六市民重要的集會事務空間,也是鼎鼎有名的行啟記念館。
斗六行啟記念館興建緣由
日治時代日本天皇首度任命文官出身的田健治郎為台灣總督,卸任前,他積極規劃日本大正天皇嘉仁到台灣「行幸」(日本天皇巡視稱作「行幸」,皇太子、皇后等其他人巡視稱作「行啟」)政治與經濟建設,以彰顯其任內的治理績效。但當時大正天皇生病,故由攝政的皇太子裕仁「行啟」台灣,堪稱日本治台史上最高位階皇族的巡台之行[1]。1923年4月間裕仁皇太子的台灣行啟,可謂當年台灣最重大的政治盛事,為期12天的「東宮行啟」之旅[2],以搭乘特造的台鐵花車作為交通工具,途中行經基隆、台北、新竹、台中、台南、高雄等地。
左圖:大正15年斗六記念公館(林保寶,1998)。
右圖:作者於2024年2月17日所拍攝的斗六行啟記念館外觀。
關鍵人物吳克明發起興建
吳克明是台灣領清時期最後一年的秀才,也曾經是雲林的首富,名列台灣十大家族之一。22歲那年參加縣學考試,高中秀才,不過這一年為甲午榜,正是清廷在台灣舉辦科舉的最後一榜,隨後中日甲午戰起,台灣割日,也中斷了吳克明的清廷科舉之路。
斗六行啟記念館的肇建,是由吳克明發起與地方鄉親捐款和官方共同集資而成。雖當時裕仁皇太子未能至斗六郡視察,但為記念裕仁台灣行啟事蹟,同時也希望作為當地居民公共因集會、學習、宴會、表演等需求聚會的空間。落成於西元1926年(大正15年)斗六記念公館(「紀念」日文漢字寫法為「記念」)。因此「行啟記念館」成為日治時期特殊的產物,就如同台灣光復後各地方興建「中山堂」、「中正堂」般具有相仿的意義[1]。
建築物特色
行啟紀念館為一字型、不對稱(左短右長)、磚木混造(磚砌承重牆與木造屋頂)建築,中間為兩層樓的洋館,兩翼為日本間,全棟皆是磚砌承重牆與木造屋頂,磚牆採用日治時期常見的荷蘭式砌磚法,可以看到一整排皆長邊,上下相鄰一整排皆短邊的砌法。在洋館一樓原先有天花板,二樓為辦公休息空間,修復時因防震考量,故將天花板打通增建鋼骨構造。行啟記念館同時擁有歐風洋館與日式兩種風格建築元素,別具特色[3]。
行啟記念館主結構為承重磚牆(下圖)與木桁架(上圖),窗型均採大面積的長條窗,通風與採光極佳。
舊城區風華再現
歷經98年,這兒曾一度被列為蚊子館,後經縣府文化處斥資400多萬元整修,變身為「斗六市公民會館」,同時也對外招募經營團隊進駐,以舊建築空間活化與再利用的角度出發,作為在地產業行銷、城市青年創作及創業基地,並以在地行動、在地思考為主軸,結合平民藝術、文化創意、生活在地學等3個層面,進行空間場域再利用與經營規劃;且透過連結現有文化據點與協作整合平台的共同參與,透過共享旅遊資源與館舍志工培訓經驗交流提升館舍曝光率,以行啟記念公民會館歷史作為底蘊,透過舊城區各夥伴的協力合作、帶動青少年社區志工體驗與學習,為斗六在地文化注入一道活水[4]。
帶您尋找斗六在地美食
臺米菜飯(TAI MI RICE)
位於行啟記念館前,是一幢紅磚建築,早期為日治時代警察宿舍,目前已是斗六市人氣美食與網美拍照熱點。在充滿懷舊氛圍的用餐環境下,享用老闆以雲林在地食材、古法炭炒的高麗菜飯,不禁讓人回想起阿嬤年代的味道與場景。
• 崑師傅日式車輪餅
有別一般主打脆皮車輪餅,崑師傅採用戚風蛋糕鬆軟的外皮搭配爆漿餡料,一口咬下口口滿足,尤其推薦有著多層次口感的巧克力搭配奶油加上花生,以及又香又辣的手炒客家菜脯口味。每樣口味都是當日新鮮現做,讓人感受到老闆的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