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是造成全球公共衛生挑戰的主要因素,其中一個關鍵是氣候對傳染病的影響。全球暖化、降雨模式的變化以及極端天氣事件出現頻率增加,創造有利於傳染病傳播和出現的條件。本文重點介紹近期研究的發現並討論對健康的影響。
醫保廣場
-
-
根據民國111年衛生福利部公告的國人十大死因統計,肺炎以每十萬人口61.4人的死亡率位居第四名(圖一)。隨著年紀越大,罹患肺炎死亡率越高(圖二)。文獻指出65歲以上的老人因肺炎致死的比例高達90%,75歲以上的老人發生肺炎的機率更是一般民眾的3至5倍,這些數據顯示肺炎對老人健康構成嚴重威脅。因此,如何有效預防老人肺炎顯得尤為重要。
-
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也是大家熟知的新冠肺炎(9月起更名為新冠併發重症),自2019年底於中國武漢出現,旋即成為全球流行傳染病,造成嚴重疫情與經濟損失。隨新冠肺炎疫苗開發、抗病毒藥物使用以及多次病毒株變種後,在Omicron時代,重症個案比例有所減少。然新冠肺炎的後遺症仍是現今感染者需面對的長期威脅,尤其是隨疫情性質轉變,各式管制措施逐步調整,更必須關注感染者後續可能出現的新冠肺炎後遺症。
-
麴菌(Aspergillus)是種環境中到處可見的黴菌,通常對於免疫功能不全的患者會造成嚴重的侵襲性感染;對免疫功能健全的患者,則容易在先前肺部空洞化的結構中形成麴菌瘤。肺部電腦斷層有幾個典型表現:實心病灶周圍出現毛玻璃狀光暈(Halo Sign)、開洞病灶中出現黴菌球等。大部分患者可在血中測得麴菌抗體,而只有大約一半的患者能從痰液測得麴菌的證據。
-
臺大醫院雲林分院於2017年成立遠距醫療中心,就是為了弭平在雲林縣看見的醫療公平性、可近性,以及連續性嚴重不足。我們透過「醫療提供者對醫療提供者」、「醫療提供者對醫療使用者」、「醫療使用者對行動科技」三項遠距醫療策略,面對各項醫療痛點,一群人不為私利,絞盡腦汁、揮汗如雨地規劃,完成「健康促進」、「到院前緊急醫療」、「院際區域聯防」、「院內遠距診療」、「遠距門診」、「居家照護」等六大領域的每一項遠距醫療目標專案,以期達到聯合國「基本健康覆蓋」的使命。
-
雲林縣老年人口比例向來高居全國前3名,並在2022年底超過20%,進入超高齡社會。高齡化伴隨著各種慢性疾病、長期臥床的問題,縣內各種困難的慢性傷口盛行。這些慢性傷口患者多數行動不便、甚至肢體僵硬變形,來趟醫院如同上山下海般艱難。有些人好不容易到了醫院,已經潰爛很久的傷口,卻仍被以簡單換藥或抗生素治療,沒有清創,傷口就只能一直潰爛,如此消極又被動的治療,讓人感到既生氣又難過!面對就醫困難及處置不當兩大問題,雲林分院開啟一系列改革。
-
遠距醫療的興起就是為了解決這些鄉鎮就醫的困境,我很高興皮膚科可以被選擇作為先行試辦的遠距醫療科別,雖然說傳統上皮膚科醫師被認為有著「一眼定江山」功力,看一眼就知道是什麼疾病,但其實要正確地診斷皮膚疾病,仍需要許多因素的配合,其中詳細的病史詢問、清晰的影像,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關鍵;有時還需要搭配一些輔助工具,如皮膚鏡、伍式燈,或是顯微鏡檢查等。
-
小兒神經科的領域,擁有全世界最多的罕見疾病,除了常見的癲癇、發展遲緩、神經肌肉疾病、腦性麻痺等,更多的是染色體缺陷與神經傳遞受器的缺損。面對這些罕見的致病機轉與多樣化的症狀表現,年輕主治醫師們即使已經取得小兒神經專科資格並受過完整訓練,仍然需要不斷累積個案,並持續仰賴教授級資深醫師的經驗與實驗室資源。
-
骨質疏鬆症是一種常見的骨骼疾病,其特點是骨骼組織的破壞和骨量的減少,容易導致骨折。骨質疏鬆症已成為全球嚴重的健康問題,特別是在老年人口較多的已開發國家中更為嚴重。而台灣是為全球老化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預計在2025年後進入超高齡社會(老年人口佔20%以上),如何面對老化以及相應帶來的失能與疾病負擔,是台灣整個社會及醫療體系的嚴峻挑戰。
-
老年醫學在台灣發展至今二十多年,未來將有什麼計畫以及目標呢?其中發展整合式的篩檢工具,以及把現有的在宅醫療拓展到在宅住院,對老年醫學的發展,將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讓我們一起來探索兩項已經開始或即將在台灣展開的醫療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