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治療大致分為治癒性與緩解性,依據疾病嚴重程度、共病、體能狀況、自我照顧能力、家庭照顧支持等因素決定方向。前者大多適用於早期癌症,目標為根除腫瘤,力拚長期存活,一般來說以手術與放射線治療為主力,輔以抗癌藥物治療降低復發風險。後者適用於轉移性癌症,目標則為控制腫瘤,降低腫瘤相關併發症並改善存活率,以抗癌藥物治療為主,除了特殊情況可考慮手術與放射線治療。
醫保廣場
-
-
肝臟移植的進步,使得原本存活時間極短的一些肝臟疾病得以接受根本治療,五年活率還可以達到70%以上。但是要達到這樣的成果,有賴於完整而仔細的受贈者與捐贈者的評估,以及整個醫療團隊的共同合作。
-
近年來因為乳癌篩檢以及影像技術的進步,能於早期發現微小腫瘤或可疑病灶,早期診斷與治療成為降低死亡率與改善預後的重要關鍵。臨床上常用的診斷技術包含:乳房超音波檢查(Breast Ultrasound)、乳房攝影(Mammography),以及核磁共振影像(MRI)等;然而,最終能確認乳房病灶良惡性的方式,仍需仰賴切片所得之組織學與病理學結果。
-
頭頸癌是國人好發的癌症類別之一,依據原發部位不同,可分為口腔癌、鼻咽癌、口咽癌、下咽癌、喉癌等,其中口腔癌在2023年的癌症排名中,佔據了第六名的位置。頭頸癌尤其好發於有菸、酒、檳榔等不良嗜好的族群;另外,與其他癌症類別相比,頭頸癌的群族年紀較輕,往往是還擔任家中經濟重擔的中壯年者,因此得病後往往對於家庭的衝擊巨大,甚至因為工作或經驗等因素,無法順利地接受治療,使生活品質受到嚴重的衝擊。
-
多數人在出社會到退休前的工作年齡,平日都花上三分之一以上的時間在工作。因此,工作是與健康密切相關的「社會決定因素」:勞動條件和工作環境有可能有益或有害於健康,而不健康的身心亦可能減損工作效率和生產力[1]。而職業醫學關注的,正是如何讓勞工免於受到職業傷病的侵擾。
-
農業是我們社會的根基,農業工作者的健康與福祉直接關乎我們每日所需的食物。然而,這些辛勤勞作於田間的守護者,往往面臨著種種健康威脅,卻未能獲得應有的關注。為了改善這一現狀,在行政院農業部與臺大醫院雲林分院的支持之下,農業環境與職業健康中心應運而生。本中心致力於掌握農業工作者職業疾病罹病的樣態,透過生物暴露偵測與代謝體學分析,結合暴露風險評估,評估農業工作者的健康潛在風險,為農業工作者提供全方位的健康保障,讓他們在安全健康的環境中耕耘未來。
-
勞工健康臨場健康服務是旨在保障和促進勞工健康的專業服務,臨場健康服務功能眾多,其中重要的工作項目之一為執行「勞工健康保護四大計畫」,提供給員工健康保護相關的專業服務。
-
「職能治療」,旨在促進人們的活動參與及表現,提升人們的生活品質與主觀安適感[3],本此初衷,本院復健部於民國106年起成立工作強化中心,以計畫案的方式提供職業災害勞工重返職場之相關服務,而自民國111年5月1日起,因應《勞工職業災害保險及保護法》上路施行,112年1月1日原工作強化中心正式轉型為「職業災害勞工職能復健專責機構」(以下簡稱為職能復健專責機構),繼續為職災勞工的復工之路付上最大的努力。
-
氣候變遷是造成全球公共衛生挑戰的主要因素,其中一個關鍵是氣候對傳染病的影響。全球暖化、降雨模式的變化以及極端天氣事件出現頻率增加,創造有利於傳染病傳播和出現的條件。本文重點介紹近期研究的發現並討論對健康的影響。
-
根據民國111年衛生福利部公告的國人十大死因統計,肺炎以每十萬人口61.4人的死亡率位居第四名(圖一)。隨著年紀越大,罹患肺炎死亡率越高(圖二)。文獻指出65歲以上的老人因肺炎致死的比例高達90%,75歲以上的老人發生肺炎的機率更是一般民眾的3至5倍,這些數據顯示肺炎對老人健康構成嚴重威脅。因此,如何有效預防老人肺炎顯得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