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治療是一場身心俱疲的戰役,病人在化療過程中不僅承受身體的不適,還需面對心理上的巨大壓力。心理治療和藥物輔助在此過程中能相輔相成,幫助病人有效緩解負面情緒、提升治療依從性,並減少化療副作用所帶來的痛苦。本文將探討幾種心理治療方式、可輔助使用的藥物及潛在的成效,並提供相關衛教資訊,以幫助病人更好地面對治療過程
照護專欄
-
-
癌症病人經常面臨許多心理上的挑戰,包括診斷初期的焦慮與悲傷、對未來的擔憂與茫然、治療過程中的身體不適、無力感及自我概念改變等問題。即使在治療後期,當病情進入緩解或治療效果不如預期時,病人的情緒與壓力也可能出現波動。那麼,在這些過程中,病人及其家人可以如何共同努力,改善這些心理狀況呢?
-
乳癌術後的傷口照護至關重要,乳癌切除術後除有傷口存在外,還會放置傷口引流管,故每日需觀察傷口大小、是否出現滲液、是否惡化、惡臭程度,及引流液的性質、量、顏色,並透過無菌技術更換傷口敷料,敷料需選擇具密閉性及親水性,避免細菌接觸傷口及傷口分泌物滲到傷口組織或旁邊的正常組織,如傷口出現紅腫、發熱或疼痛加重、臭味,應立即就醫。
-
住院的癌症病患容易營養不良,比例從20%到70%以上,尤其腸胃道、頭頸部、肝癌和肺癌的營養不良比例更高。據估計,高達 10%至20%的癌症病人死亡是由於營養不良而不是腫瘤本身。故後續營養照護的重點著重在避免體重流失導致營養不良甚至惡病質(Cachexia)的產生。
-
農藥根據防治對象分類成殺蟲劑、殺菌劑、除草劑、殺鼠劑、植物生長調節劑等。農藥標示上應有經審核通過之使用方法、防治對象、稀釋倍數、注意事項及警告標誌。大部分農藥屬於化學農藥,以化學結構又分成有機磷劑、氨基甲酸鹽劑、合成除蟲菊精類等。廣泛用於農業作為殺蟲劑的有機磷農藥可以抑制乙醯膽鹼酯酶,使乙醯膽鹼蓄積於神經,而造成副交感神經過度刺激來殺死害蟲,減少農作物受到病蟲害。一般有機磷劑對哺乳類動物的急性毒性較強,其次是氨基甲酸鹽劑。
-
全球氣候變遷使從事農業、漁業、林業等戶外工作的族群面臨高溫威脅。根據「臺灣氣候變遷資訊與決策支援平台」(TCCIP)數據顯示,自2014年起,台灣每年高溫日數有逐年增加的趨勢,以中區嘉義測站為例,每年高溫日數(35°C日數),近十年高溫日數從平均27天增加至2020年的57天。高溫暴露下,從事戶外工作者容易面臨熱相關疾病(Heat-related Illness, HRI)疾病的威脅。
-
肺纖維化是一種進展性且不可逆的肺部疾病,其病程緩慢,但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生存率有極大的影響。肺纖維化的發病過程涉及肺泡和支氣管周圍的正常肺組織受到損傷,導致炎症反應,最終使這些部位的組織逐漸轉變為纖維組織。隨著纖維化的進展,肺部的彈性逐漸喪失,使得肺部難以正常擴張和收縮,影響氧氣與二氧化碳的交換,進而導致患者出現呼吸困難。最終,可能引發呼吸衰竭,甚至導致死亡。
-
登革熱(Dengue Fever),在台灣早期又名斷骨熱或天狗熱,以台灣天氣來說,登革熱高峰期為10~11月,常常爆發大規模登革熱疫情,主要透過蚊子傳播給人類,特別是埃及斑蚊和白線斑蚊,這兩種蚊子的特徵是體色為黑色,腿部有白色斑紋。
-
大雨過後類鼻疽疫情攀升,依據疾病管制署監測資料顯示,今年國內截止目前已累計58例本土類鼻疽確定病例,為歷年同期最高,尤其多在颱風後增加。在2007年10月「類鼻疽」列為「傳染病防治法」規定之第四類傳染病,究竟「類鼻疽」是什麼樣的傳染病?是如何傳播的?症狀有哪些?致死率有多高?民眾又該如何預防?
-
WHO在1968年發表的營養與感染的相關性中,認為營養不良與感染有協同作用。在攝食不佳的狀況下會導致體重流失,進而降低免疫力。黏膜的損害則會增加致病原的入侵及阻礙兒童生長。疾病對於個體的營養狀態產生負面影響,造成身體對於感染抵禦降低,因此營養和感染兩者會互相影響。營養不良造成對疾病敏感性增加;同樣地感染也會影響營養狀態造成營養不良,最後形成一個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