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治療大致分為治癒性與緩解性,依據疾病嚴重程度、共病、體能狀況、自我照顧能力、家庭照顧支持等因素決定方向。前者大多適用於早期癌症,目標為根除腫瘤,力拚長期存活,一般來說以手術與放射線治療為主力,輔以抗癌藥物治療降低復發風險。後者適用於轉移性癌症,目標則為控制腫瘤,降低腫瘤相關併發症並改善存活率,以抗癌藥物治療為主,除了特殊情況可考慮手術與放射線治療。
癌症篩檢
-
-
近年來因為乳癌篩檢以及影像技術的進步,能於早期發現微小腫瘤或可疑病灶,早期診斷與治療成為降低死亡率與改善預後的重要關鍵。臨床上常用的診斷技術包含:乳房超音波檢查(Breast Ultrasound)、乳房攝影(Mammography),以及核磁共振影像(MRI)等;然而,最終能確認乳房病灶良惡性的方式,仍需仰賴切片所得之組織學與病理學結果。
-
頭頸癌是國人好發的癌症類別之一,依據原發部位不同,可分為口腔癌、鼻咽癌、口咽癌、下咽癌、喉癌等,其中口腔癌在2023年的癌症排名中,佔據了第六名的位置。頭頸癌尤其好發於有菸、酒、檳榔等不良嗜好的族群;另外,與其他癌症類別相比,頭頸癌的群族年紀較輕,往往是還擔任家中經濟重擔的中壯年者,因此得病後往往對於家庭的衝擊巨大,甚至因為工作或經驗等因素,無法順利地接受治療,使生活品質受到嚴重的衝擊。
-
癌症治療是一場身心俱疲的戰役,病人在化療過程中不僅承受身體的不適,還需面對心理上的巨大壓力。心理治療和藥物輔助在此過程中能相輔相成,幫助病人有效緩解負面情緒、提升治療依從性,並減少化療副作用所帶來的痛苦。本文將探討幾種心理治療方式、可輔助使用的藥物及潛在的成效,並提供相關衛教資訊,以幫助病人更好地面對治療過程
-
癌症病人經常面臨許多心理上的挑戰,包括診斷初期的焦慮與悲傷、對未來的擔憂與茫然、治療過程中的身體不適、無力感及自我概念改變等問題。即使在治療後期,當病情進入緩解或治療效果不如預期時,病人的情緒與壓力也可能出現波動。那麼,在這些過程中,病人及其家人可以如何共同努力,改善這些心理狀況呢?
-
乳癌術後的傷口照護至關重要,乳癌切除術後除有傷口存在外,還會放置傷口引流管,故每日需觀察傷口大小、是否出現滲液、是否惡化、惡臭程度,及引流液的性質、量、顏色,並透過無菌技術更換傷口敷料,敷料需選擇具密閉性及親水性,避免細菌接觸傷口及傷口分泌物滲到傷口組織或旁邊的正常組織,如傷口出現紅腫、發熱或疼痛加重、臭味,應立即就醫。
-
因為喜歡動手操作,再加上對於癌症研究的興趣,陳崇裕醫務特別助理(以下簡稱特助)選擇胸腔內科專業,從總院南下雲林後,創設實驗室、建立肺癌標準治療流程,導入支氣管鏡導航3D立體定位術及微波電燒灼術、精準基因檢測,更建構肺癌多專科診療團隊、成立「肺肺揚揚」病友會,集團隊的力量醫病也醫心,成功提升末期肺癌5年存活率。
-
近年來因為手術、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及較新的標靶治療的精進,已有不少的癌症患者獲得生活品質改善或存活期延長,甚至是根治疾病。然而,因為復發、惡化或轉移,癌症始終是國人十大死因之首。近一世紀以來,科學家試著透過提升免疫力的免疫療法來治療癌症,但大多效果不彰且可能帶來高比例的免疫副作用,使得「癌症免疫療法」宛如神話般的難以實現;近十年來,醫界藉由「抑制負向調控免疫功能的免疫檢查哨點療法(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這類藥物的發展,引領癌症治療的領域進入新的紀元。
-
白血病俗稱「血癌」,是白血球細胞轉變而來的癌症,依照病情進展快慢,可分成急性及慢性白血病,通常比較危險的是急性白血病;而若依照癌化細胞類型來區分,可再分成骨髓性及淋巴性白血病。其中成人最常見的是急性骨髓性白血病,佔了2021年台灣新罹癌患者的0.7%,好發於男性,是男性新診斷10大癌症的第9名,發病年齡中位數為64歲,好發於老人。從盛行率來看,雖然急性白血病不像大腸癌、乳癌、肺癌、肝癌等那麼常見,但病情往往進展快速,從發病到過世往往只有數個月,是一個高致死率的疾病。
-
隨著藥物治療進步,乳癌病人的存活率持續進步。針對早期或局部晚期乳癌,現代治療的趨勢,和早期的觀念相比,朝著「減少開刀範圍,但增強藥物治療」的趨勢前進
- 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