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師專欄

  • 癌症治療是一場身心俱疲的戰役,病人在化療過程中不僅承受身體的不適,還需面對心理上的巨大壓力。心理治療和藥物輔助在此過程中能相輔相成,幫助病人有效緩解負面情緒、提升治療依從性,並減少化療副作用所帶來的痛苦。本文將探討幾種心理治療方式、可輔助使用的藥物及潛在的成效,並提供相關衛教資訊,以幫助病人更好地面對治療過程

  • 農藥根據防治對象分類成殺蟲劑、殺菌劑、除草劑、殺鼠劑、植物生長調節劑等。農藥標示上應有經審核通過之使用方法、防治對象、稀釋倍數、注意事項及警告標誌。大部分農藥屬於化學農藥,以化學結構又分成有機磷劑、氨基甲酸鹽劑、合成除蟲菊精類等。廣泛用於農業作為殺蟲劑的有機磷農藥可以抑制乙醯膽鹼酯酶,使乙醯膽鹼蓄積於神經,而造成副交感神經過度刺激來殺死害蟲,減少農作物受到病蟲害。一般有機磷劑對哺乳類動物的急性毒性較強,其次是氨基甲酸鹽劑。

  • 大雨過後類鼻疽疫情攀升,依據疾病管制署監測資料顯示,今年國內截止目前已累計58例本土類鼻疽確定病例,為歷年同期最高,尤其多在颱風後增加。在2007年10月「類鼻疽」列為「傳染病防治法」規定之第四類傳染病,究竟「類鼻疽」是什麼樣的傳染病?是如何傳播的?症狀有哪些?致死率有多高?民眾又該如何預防?

  • 藥師在遠距醫療中也佔有一席之地,遠距藥事照護服務(Telepharmacy)在國外早有案例,而在COVID-19疫情影響下,愈顯重要。根據《遠距藥事照護服務》一文定義,「遠距藥事照護服務」為運用資訊與通訊技術,提供給遠端病人的一種遠端藥事照護服務模式。

  • 由美國老年醫學會(AGS)編制的Beers Criteria旨在透過優化藥物的選擇,減少老年人PIM的發生,內容包含①老人潛在性不適當用藥;②特殊疾病或症候群之潛在性不適當用藥;③老人宜謹慎使用的藥物;④因藥物交互作用之潛在性不適當用藥;⑤腎功能不佳需避免或劑量調整的藥物等。

  • 標靶治療可以比喻成手槍精準射向靶心,精準打擊癌細胞,也避免傷害其他正常細胞,發生的副作用也較一般化學治療少一些。標靶治療是一種針對控制癌細胞生長、分裂和擴散蛋白質的癌症治療方式。隨著研究人員對於驅動癌症的DNA變異和蛋白質的了解越來越深入,也能夠更好地設計針對這些蛋白質的治療方法。

  • 癌症治療多合併下表所列的療法進行癌細胞的清除及抑制擴張,而早期發現癌症侵襲,尚未由侵襲處轉移至其他組織器官時,立刻進行治療,通常會有較高的治癒率以及較高的五年存活率。接下來與各位簡略介紹化學治療,即是以藥物進行癌症治療的方式,會有哪些常見的副作用,藉此警醒早期篩檢、早期治療的重要性。

  • 失智症並不是因為年紀大才出現的老化現象,但它是老年人最常見的神經精神疾病之一。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資料顯示,台灣65歲以上的老人約每13人就有1位失智者,80歲以上老人約每5人即有1位失智者。當常常出現記不住事情,甚至完全忘記,且經提醒也無法記得,或是不知道自己身在何處、判斷能力變差、對平常喜愛的事情不再感興趣⋯⋯等狀況時,就可能是罹患失智症的徵兆,必須盡快到神經科就醫。

  • 當女性進入中年階段時,因為體內荷爾蒙分泌逐漸減少,身體會逐漸發生變化,抑或產生症狀,像是月經不太規則、停經、熱潮紅、盜汗、心悸、失眠等,嚴重時甚至可能引起骨質疏鬆、心血管疾病、生殖泌尿系統不適、肥胖與代謝症候群等,這個階段通常稱為更年期(climacteric)。

  • 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