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病人經常面臨許多心理上的挑戰,包括診斷初期的焦慮與悲傷、對未來的擔憂與茫然、治療過程中的身體不適、無力感及自我概念改變等問題。即使在治療後期,當病情進入緩解或治療效果不如預期時,病人的情緒與壓力也可能出現波動。那麼,在這些過程中,病人及其家人可以如何共同努力,改善這些心理狀況呢?
護理專欄
-
-
乳癌術後的傷口照護至關重要,乳癌切除術後除有傷口存在外,還會放置傷口引流管,故每日需觀察傷口大小、是否出現滲液、是否惡化、惡臭程度,及引流液的性質、量、顏色,並透過無菌技術更換傷口敷料,敷料需選擇具密閉性及親水性,避免細菌接觸傷口及傷口分泌物滲到傷口組織或旁邊的正常組織,如傷口出現紅腫、發熱或疼痛加重、臭味,應立即就醫。
-
肺纖維化是一種進展性且不可逆的肺部疾病,其病程緩慢,但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生存率有極大的影響。肺纖維化的發病過程涉及肺泡和支氣管周圍的正常肺組織受到損傷,導致炎症反應,最終使這些部位的組織逐漸轉變為纖維組織。隨著纖維化的進展,肺部的彈性逐漸喪失,使得肺部難以正常擴張和收縮,影響氧氣與二氧化碳的交換,進而導致患者出現呼吸困難。最終,可能引發呼吸衰竭,甚至導致死亡。
-
登革熱(Dengue Fever),在台灣早期又名斷骨熱或天狗熱,以台灣天氣來說,登革熱高峰期為10~11月,常常爆發大規模登革熱疫情,主要透過蚊子傳播給人類,特別是埃及斑蚊和白線斑蚊,這兩種蚊子的特徵是體色為黑色,腿部有白色斑紋。
-
遠距照護是指利用科技,如視訊會議、電話或訊息平台提供遠距離等提供遠距離醫療服務與諮詢。運用智慧科技於護理應用,除可提升病人個別性健康照護品質,更能簡化護理照護流程。
-
人類的記憶相當神奇,以往提到記憶,大家很快會先想到過去發生的事、回憶等等,但其實人類也有關於「未來」的記憶。我們時常會有「等下要做什麼」的念頭、安排,或是告訴自己在未來某個時間點到來時,要記得完成某件事、做出某個動作,這個所謂的「未來記憶」便稱作前瞻性記憶(Prospective Memory, PM)。
-
為達健康老化,已有各種研究及實證建議不同的族群如何攝取適當的飲食、運動,以及參加社交活動等,然而一項重要卻易被忽略的,則是預防意外的發生,特別是跌倒。
-
腫瘤治療起源於18世紀,20世紀開啟了抗癌藥物治療,醫學日新月異,但癌症的病發率和死亡率,並沒有隨著科學和醫學的進步下降,反而更加年輕化,數據仍逐漸攀升!
-
隨著醫療科技發展,今日癌症已非絕對不治之症,若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預後(預估疾病將來的進展)相對樂觀,可以大大提高治療的成功率。早期發現癌症的最佳方法是接受癌症篩檢,因此我們必須鼓勵家人定期進行篩檢,「有做有保庇」,癌症篩檢所賺到的價值千金難換!
-
失智者的照護是照顧者極大的挑戰,患者的易變性格及突發行為變化,更需要照顧者以耐心與同理心面對,建議可以遵照原則來調適自我。
- 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