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我們感受到的幸福,背後都有這些偉大的隱藏者的善意協助。在這一年之初,以及未來每一次,我們感到一切如此順利的小確幸之時,讓我們一起感謝這些在背後默默耕耘的隱藏者。
EIC
-
-
2023年是走過疫情、回到過去、更要超越以往的所謂SUPERNORMAL的一年。面對後疫情時代,在人力、供應鏈、能源、健保政策等多重挑戰下,我們上下一心,展現了無與倫比的韌性,交出一張亮眼的成績單。這都要歸功於我們的同仁,和所有支持愛護我們的長官和各界的好朋友!謝謝你們!
-
近年來因為手術、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及較新的標靶治療的精進,已有不少的癌症患者獲得生活品質改善或存活期延長,甚至是根治疾病。然而,因為復發、惡化或轉移,癌症始終是國人十大死因之首。近一世紀以來,科學家試著透過提升免疫力的免疫療法來治療癌症,但大多效果不彰且可能帶來高比例的免疫副作用,使得「癌症免疫療法」宛如神話般的難以實現;近十年來,醫界藉由「抑制負向調控免疫功能的免疫檢查哨點療法(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這類藥物的發展,引領癌症治療的領域進入新的紀元。
-
白血病俗稱「血癌」,是白血球細胞轉變而來的癌症,依照病情進展快慢,可分成急性及慢性白血病,通常比較危險的是急性白血病;而若依照癌化細胞類型來區分,可再分成骨髓性及淋巴性白血病。其中成人最常見的是急性骨髓性白血病,佔了2021年台灣新罹癌患者的0.7%,好發於男性,是男性新診斷10大癌症的第9名,發病年齡中位數為64歲,好發於老人。從盛行率來看,雖然急性白血病不像大腸癌、乳癌、肺癌、肝癌等那麼常見,但病情往往進展快速,從發病到過世往往只有數個月,是一個高致死率的疾病。
-
隨著藥物治療進步,乳癌病人的存活率持續進步。針對早期或局部晚期乳癌,現代治療的趨勢,和早期的觀念相比,朝著「減少開刀範圍,但增強藥物治療」的趨勢前進
-
根據衛生福利部111年的報告顯示,癌症在台灣依然是十大死因中的頭號元凶,而其中以肺癌最為嚴峻。在111年度,肺癌的死亡人數首度突破1萬人,達到10,053人,這樣的數字實在令人深感震撼。更令人驚訝的是,肺癌的發生率在110年度首次超越乳癌與大腸癌,罹患肺癌的人數達到16,880人,發生率為每十萬人口39.7人。這使得肺癌成為所有癌症中發生率最高的一種癌症。因此,我們不禁要正視這個警訊,意識到「肺癌」已然成為台灣社會的新型公共健康問題。
-
標靶治療可以比喻成手槍精準射向靶心,精準打擊癌細胞,也避免傷害其他正常細胞,發生的副作用也較一般化學治療少一些。標靶治療是一種針對控制癌細胞生長、分裂和擴散蛋白質的癌症治療方式。隨著研究人員對於驅動癌症的DNA變異和蛋白質的了解越來越深入,也能夠更好地設計針對這些蛋白質的治療方法。
-
腫瘤治療起源於18世紀,20世紀開啟了抗癌藥物治療,醫學日新月異,但癌症的病發率和死亡率,並沒有隨著科學和醫學的進步下降,反而更加年輕化,數據仍逐漸攀升!
-
營養不良是癌症患者常見的徵象,在患病和治療過程中,有部分癌症患者容易出現營養代謝紊亂。厭食與惡病質是癌症患者常見的營養問題,進而導致攝食量不足。營養不良的結果與生活品質不佳及不良預後相關,根據統計,有高達10~20%的癌症患者死於營養不良,而非腫瘤本身。強而有力的證據顯示,從癌症診斷之時起,就應在診斷和治療途徑中考慮營養問題,並應與抗腫瘤治療並行。
-
操著一口流利台語的楊金鑾阿嬤,已屆73歲高齡,她說自己年紀雖大,卻沒有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甚至連感冒都很少,然而沒想到一生病就是大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