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8月急診接獲一位53歲男性病人,因突發劇烈頭痛及視力模糊緊急就醫,經電腦斷層及核磁共振檢查發現一顆約6公分的腦下垂體腫瘤合併腫瘤內出血,造成視神經壓迫及阻塞性水腦症;病人緊急接受「內視鏡鼻內經蝶竇手術」進行腦下垂體腫瘤切除,由神經外科及耳鼻喉科醫師共同執刀,成功摘除腦瘤,後續合併藥物治療,在團隊細心照護下逐漸恢復,回歸正常生活。
EIC
-
-
臺大醫院雲林分院成立亞急性呼吸照護病房(Respiratory Care Center,簡稱為RCC)已有20年,為提供給病友更優質的照護品質,近日將病房重新整建,讓病人及家屬都相當感激。
-
臺大醫院雲林分院適逢慶祝改制19週年慶,舉辦系列活動,5月31日下午於院內舉行台語演講比賽,藉此宣傳本土在地語言,希望能將台語落實及深耕在雲林分院,同仁們在台上說學逗唱,訴說心中的夢想,比賽席間歡笑聲不斷。
-
臺灣愛滋病學會攜手臺灣愛滋病護理學會,透過旗下概念品牌「讓 i 發聲」,為醫護打造「U café」應援咖啡車,6月12日咖啡車開到臺大醫院雲林分院,請醫護人員免費喝咖啡,更將把愛滋感染者對醫護人員表達的感謝印於咖啡杯上,藉此「溫暖」醫護的辛勞,穩固醫病關係橋梁!
-
揮別疫情陰霾,醫護走進社區守護鄉民健康,臺大醫院為慶祝成立128週年,分別於臺大體系金山、北護、癌醫中心、新竹及雲林等5家分院共同慶祝週年院慶,於各分院所在當地舉辦「社區健康促進列車」義診與篩檢活動。
-
管理大師艾德蒙森(Amy C. Edmondson)說:「正因為瞬息萬變,所以領導者不可能無所不知。高績效團隊最大的祕訣,就是要建立員工的『心理安全感』。讓員工可以自由的發聲,沒有後顧之憂。」
-
自2022年7月接掌臺大醫院雲林分院後,院長馬惠明醫師用「斜率理論」驅動同仁學習與成長,形塑醫院文化與價值。此次應本刊之邀透過「品茗」,暢談他的管理哲學,並分享如何帶領團隊開創新局,朝醫學中心目標邁進,期盼成為雲嘉平原的醫療燈塔,永不熄滅,讓民眾看到光就看到希望。
-
事實上,超過70%的孕婦為低風險狀態,懷孕生產本是自然生理狀態,而非生病需要醫療介入,可以自然本能的產下寶寶。歐美各國早就興起了生產自主化的浪潮,臺灣也有越來越多認真的媽媽做了很多功課,選擇自己想要的生產方式。
-
性別的身體構造差異從出生即有,男女性有各自的性荷爾蒙,其中女性荷爾蒙被視為具有心血管保護效果,也因此心血管風險評分系統裡,不同性別中對於年紀的閾值並不一樣,男性超過45歲、女性超過55歲被視為較高風險的族群
-
在生育率節節降低且成為國安危機的今日,母性健康保護的規範與落實成為一個必須正視的議題:如何確保婦女的工作不會對自身及其胎兒造成健康風險?如何確保女性在生育的角色中,不致於犧牲自身及家戶的經濟安全?